• 17阅读
  • 0回复

勾心斗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2-19
第7版()
专栏:新闻分析

勾心斗角
  新华社记者 吴晋
美苏之间的一场新的“核裁军”谈判,已经在日内瓦进行了两个星期。美方首席谈判代表保罗·尼采最近在向北大西洋公约外长会议介绍会谈情况时说:会谈开始的“气氛是积极的”,但是,“各方都坚持原来的立场”,而双方的立场又是“完全不同的”。
尽管如此,据报道,美国国务卿黑格在会上和在会外对记者发表谈话时都对这一谈判表示了“乐观”的态度,有些西欧国家的外长也对会谈迅速进入“实质性的讨价还价阶段”感到“满意”。这些“乐观”和“满意”的表示,可能使人们感到安慰。问题是,它们究竟是实际事物的客观反映,还是政治家们的外交词令?
谈倒是谈起来了。可是对于“究竟要谈什么”这样一个大前提还是各持己见。
简言之,美国的谈判方案是要苏联撤除它部署在东欧的600多枚陆基中程核导弹,以换取美国取消它在西欧大陆部署572枚中程核导弹的计划。因此,它把这场谈判称为“中程核力量会谈”。
苏联则把这次会谈叫作“限制在欧洲的核武器会谈”,主张会谈要么在“维持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即苏联不再增加它在东欧的中程核武器,美国也不执行上述计划;要么会谈就不应局限于陆基中程核武器,也要包括美国驻在西欧的“前沿核武器”,即能携带核武器的轰炸机和核导弹潜艇,以及英、法两国的核武器。这也就是苏联一再宣传的所谓“欧洲非核化”的主张。
根据1979年的一项北约决议,如果通过谈判不能使苏联撤除它在东欧的中程核导弹,美国就应于1983年至1988年在西欧部署572枚“潘兴Ⅱ”式中程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以平衡苏联的SS—20、SS—4和SS—5式导弹。
但是,第一,据美国报纸透露,美国能否按期在1983年开始生产这些武器,尚成问题。
第二,届时西欧大陆的政治气氛允不允许美国在一些西欧国家部署这些武器,看来问题甚至更大。
因此,在苏联看来,美方的谈判主张,等于是想用一张近期无法兑现、到期能否兑现也大成问题的“支票”,来换取苏联手中的“硬货”。指望苏联会接受这种方案,显然是异想天开。
对美国来说,苏联的主张同样是不能接受的。据美国方面的估算,苏联现在在中程核力量方面对西方的优势约为6∶1。因此,“维持现状”就意味着维持苏联的这种优势。另方面,苏联提出的撤除双方在欧洲的所有核武器,使欧洲“非核化”的建议,表面上看来冠冕堂皇,既“彻底”,又“公正”,但是由于苏联在欧洲战区拥有常规兵力优势,而且苏联的中程导弹即使摆在内地也能威胁西欧,因此西方早就表示决不中苏联的这个圈套。
既然双方的立场距离这么大,为什么这次很快就谈起来了,而且据说气氛还相当“积极”呢?奥妙就在于:双方现在都企图通过这场谈判来达到各自的目的。
最近,西欧大陆又出现了一股强烈的和平主义的反战浪潮,一些西欧国家先后爆发了大规模的群众性示威运动,反对美苏在欧洲的核军备竞赛升级,要求停止在西欧国家部署新的美国核武器。既然这种和平运动对约束苏联丝毫不起作用,这股舆论压力便全部集中在美国和西欧国家政府的头上。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总统里根在11月18日发表的一次电视讲话中,降低过去的强硬调门,大谈“和平”、“裁军”,并且提出了削减双方在欧洲的战区核力量等一系列裁军谈判建议。
但是,如果说里根政府对谈判核裁军问题表示浓厚兴趣,是为了安抚西欧公众,为最终实现在西欧部署新型核武器的计划排除障碍的话,那么,苏联代表坐到谈判桌边来的目的则正好相反:利用这一谈判进一步推动西欧的和平运动,对美国及西欧国家施加更大压力,以挫败美国的这个计划。
《巴尔的摩太阳报》12月3日的一篇文章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场谈判表面上是为了限制核军备,实际上不过是一场美苏争夺西欧人心的斗争。双方坐在谈判桌旁,都是勾心斗角,基本上打的是政治战、心理战,是争夺“和平”、“裁军”旗帜的斗争。就实质问题达成协议的前景,是甚为渺茫的。(附图片)
  寸步难行 (原载英国《泰晤士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