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肃清“左”的影响 结束多年徘徊不前局面 宿迁县粮食增产多种经营增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2-20
第2版()
专栏:

肃清“左”的影响 结束多年徘徊不前局面
  宿迁县粮食增产多种经营增收
本报讯 本报记者周振丰、通讯员吴云程报道:七十年代,曾被称为“淮北江南”的江苏省宿迁县,结束了多年的徘徊不前,今年农业生产迈出了新的步伐。全县粮食总产突破8亿斤,比去年增产9,900多万斤。棉花、油料、蚕茧、果品等生产也有了新的突破。全县农副业总收入比去年增长17.5%,人均分配增加近20元。同时,向国家贡献1.4亿多斤粮食。
宿迁原来是淮北地区的“三靠”县。七十年代初期,这个县大力兴办农田基本建设、改革耕作制度、广种绿肥,改善了生产条件。1973年全县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不仅初步解决了全县80万人民的吃饭问题,而且平均每年向国家贡献粮食8,000多万斤,成了有名的农业先进单位。但是,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只顾抓粮食,严重影响了经济作物的发展,社员家庭副业也受到限制,加上劳动计酬上的平均主义,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从1974年开始,粮食总产一直徘徊不前,社员人均分配也一直停留在60元左右。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对农业生产中的这些问题,逐步有所认识,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肃清“左”的影响,思想上有包袱:想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又怕粮食总产掉下来,不好交代;想落实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又怕集体经济积累起来的家底子遭到破坏;想鼓励社员发展家庭副业,又怕影响集体生产。宿迁县委进一步认识到“左”的影响的危害,今年一边到基层调查研究,一边发动县、社干部总结经验教训,帮助县委出主意想办法。根据大多数生产队的生产水平和群众意愿,以统一经营、联产到劳、到户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在全县落实,并逐步巩固和完善。
同时,在保证粮食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全县棉花、油菜、花生、蚕桑、果木等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8万亩。多种经营项目由去年的120项扩大到138项。结果,不仅粮食有了较大幅度增长,多种经营也项项丰收。
丰收以后,宿迁县委、县政府教育各社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做到国家多收,集体多留,社员增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