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寻滕王阁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2-20
第5版()
专栏:游记

  寻滕王阁记
  陈俊山
我在少年的时候读过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后来又看到过宋人画的《滕王阁图》,他们所描绘的明丽、壮阔的胜景,真令我神往。登临之愿,久存于心。这倒不是为了凭吊古人,而只是希望在这个独具特色的镜头里,欣赏一下祖国的江山之美。然而哪里得到这样的机会呢?
世事真有所谓“天有不测风云”。“文化大革命”中期,我竟然辗转千里,来到久已神往的滕王阁所在地——南昌落户。放下行装,第一件事就是兴致勃勃地去寻找滕王阁。
我情不自禁地走到了抚河口,登上了赣江岸。
正要抬头远眺,不巧得很,初冬的朔风漫天扫来,江边上一堆堆垃圾随风扬起,尘土、灰砂、纸屑、布片、稻草叶、甘蔗渣,还有干燥的狗屎猪粪之类,一起飞上了天。霎时之间,斜阳不知何处去了。在一片沸沸扬扬的昏暗之中,只见猪、狗、鸡、鸭乱窜乱叫。以前留在我脑子里的,什么“落霞与孤鹜齐飞”呀,“秋水共长天一色”呀,这时都被昏暗中的杂物搅得一团糟。我也只好“抱头鼠窜”。但仍不死心,又沿江北上,边走边问,终于寻到了冠以“滕王阁”雅号的一个单位——“滕王阁小学”。
宛如京剧《空城计》里扫城门的老军一样,在这所小学的门口附近,有一位五十余岁的妇女,佝偻着腰,在艰难地扫街。我向她打听滕王阁的遗址。正在这时,不知从何处跳出来一尊“革命小将”:一身革命装,一脸革命相,真是飒爽英姿。她的两把小辫子一翘,眼睛一翻:“什么滕王阁?臭四旧!这里是滕王阁小学,没有滕王阁!”于是乎,我急忙逃走。什么“画栋朝飞南浦云”哩,“朱帘暮卷西山雨”哩,统统从我的脑子里逃得精光。
我的情调不合时宜,是显而易见的,因而我对自己很不满。造化正经受最严格的斤斧,我还寻觅什么毫不相干的鬼滕王阁,实在荒唐!转而我又迁怒于《滕王阁序》和《滕王阁图》的作者,并由此得出了一种怪想法:以为过去文人画匠的笔墨,是大可值得怀疑的。从此,我不再去寻滕王阁。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晃,就过了十年。有一回出差,由石钟山下的湖口搭船,经鄱阳湖回到南昌。一路颠簸,精疲力竭;下船登岸,伸臂小憩。蓦然回首,奇景毕至:残阳落照,晚霞飞空;西山凝黛,南浦流荧;远帆来而江如练,客轮伫而水成绮;烟树披以轻纱,楼台明其灯火;泼墨流彩,自然天工,好一幅赣水夕照图!旋至抚河口西北望,倍觉山水幽远,可以另成画卷。如果登高远眺,所见肯定更加壮丽。
不知怎么一来,忽然记起十年前寻滕王阁的事来,对于《滕王阁序》和《滕王阁图》的作者深感抱歉:他们当时对于滕王阁景色的写照,竟遭到我责以虚比浮词的评价,实在蒙受到很大的冤枉。忽而又产生了另一种想法:得到美,是需要角度的,所谓“艺术家的眼睛”一语,果不虚妄,难怪古人要在这里建个“滕王阁”。转而又想:祖国的江山之美,是可以破坏的,也可以保护的;古代的登临之胜,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它只会丰富社会主义新的精神文明,而不会损害这种文明。于是我想:应该重建滕王阁,并希望把江岸好好地修整一下。
今年春,一位建工学会的朋友赠我两册《南昌名胜古迹专辑》。他高兴地告诉我:南昌市人民政府批准了关于重建滕王阁的报告。这确实是令人高兴的。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会高阁临江,游客满楹。我盼望,当代的诗人和画家前来登临,写出新的诗篇,画出新的画卷,为“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增添新色。
  标题、刊头题字:黄钟骏,插图:丁仃。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