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为四化建设早出煤多出煤——记建设兴隆庄矿井的日日夜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2-21
第2版()
专栏:

为四化建设早出煤多出煤
——记建设兴隆庄矿井的日日夜夜
我国又一座现代化大型矿井——兴隆庄煤矿已经正式投产了。当你看到闪闪的乌金从井下提升上来的时候,当你听到满载原煤的火车鸣笛,运送到祖国各地的时候,你可曾想到建设这座矿井的工人,花费了多么艰巨的劳动。
过流沙
那还是建井初期,大地一片银白,寒风凛冽,兴隆庄的建设者们正在这块煤田开凿井筒。一开井,就遇上了流沙。怎么办?他们采用冻结法施工。冻结,就是在井筒内的外围筑起一道冰墙,用它隔绝井筒内外的流沙。
采用大面积的冻结法,对于兴隆庄矿井建设者来说,还是第一次。掌握这项技术,难度很大。冰墙不能冻结太厚,也不能太薄。厚了,不仅浪费投资,而且会给开挖井筒带来困难;太薄了,流沙控制不住,会冲破冰墙,整个井筒就会报废,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冻结冰墙,冻结站的同志们不管寒冬腊月,从不离开工作岗位,密切注意着井下冻结的情况。两年多的时间,他们凭着一丝不苟的精神,终于克服了流沙,筑起了一道200多米的冰墙。
抢井筒
井筒是整个矿井的咽喉,占整个矿井建设工期的一半时间。只有把井筒早打到底,千军万马才能到井下开拓大巷,否则,建设工期就要延长。
为了争时间,抢速度,井筒的掘进工人,光着脊背,手握风镐,向岩石开战。一次下井只能容纳一个班八九个人,劳力摆不开,就采取四班轮流作业的办法,日夜奋战。老工人、全国煤炭劳动模范段绪庭,患了重感冒,发高烧,医生让他休息,他把病假条往口袋里一塞,又到了井下。由于掘进工人的努力,一天进尺6米多,一再创全国新纪录。
地道战
井筒打到底后,井下工程更加艰巨复杂。在400多米的地层,要开拓近百里的大小巷道,要建设庞大的井底车场、巨大的煤仓、中央变电所、中央泵房等大型洞室工程。工人们在地下开展了热火朝天的竞赛。
竞赛开始了,团结队和108队的干部、工人钻到地层深处,战淋水,斗顽石,过断层,你追我赶。空气稀薄,温度较高,上面淋水如注,下面污水翻滚,岩石犬牙交错,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队长陈存贯带领108队不断创新纪录。团结队紧紧跟上,两个队的年进尺都超过千米。
在开拓大巷中,最重要的是质量。两面对打不能有半点误差。大巷打偏了,后果严重。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测量人员采用了陀螺定向和光电测距新技术,精心测算,仔细检查,结果腰线和中线的精确度比规定的标准还高,受到了上级的表扬。
经过16个月的艰苦奋战,这条大巷终于提前78天打通了,巷道空气顿时对流,温度立即正常,工人们浑身感到轻快,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欢呼:我们胜利了!
攀高空
在开拓大巷的同时,地面工程也在紧张进行。最主要的工程是主、副井塔工程。主井塔高达58米,副井塔高达42米,最高的相当于20层楼房,全部由混凝土浇灌,必须一气呵成。
在建设主副井塔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博采国内外先进经验,翻阅了大量的技术资料。
工程师俞光跃在主副井浇灌混凝土时,冒着刺骨的寒风,攀登在耸入云霄的塔顶上,日夜施工。他和同志们一起提出了液压滑模的新技术,采用这种新技术,可以节约人力,财力,加快工程进度。接着他又奋战了60多个日日夜夜,使副井滑模工程27天就完成了。在主井塔的施工中,他们又提出六项新工艺,提前10天完成任务,节约费用20万元。
本报记者 刘燮阳
本报通讯员 颜州宣(附图片)
兴隆庄矿的建设者们正在井下紧张地工作。
田凤德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