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6阅读
  • 0回复

“误解”从何而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2-22
第2版()
专栏:农村漫谈

“误解”从何而来?
方云
11月24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提倡实事求是的领导方法》一文中,谈到人们对责任制有误解:“一是把责任制误认为只是‘双包’一种形式,二是把双包误认为是分田单干”。对于这种误解会产生什么结果,文中未进一步阐述。
据了解,这种误解不是个别情况,它所产生的后果之一是硬推。责任制的形式明明是多种多样,并非只是“双包”一种形式,而有些同志一听要落实责任制,就不顾当地情况和群众意愿,一味硬性推行“双包”,好象不如此就不算落实责任制。后果之二是强纠。“双包”明明是社会主义农业的一种经营方式和分配形式,并不违背集体所有制原则,与土改后的单干有根本的区别,有些同志却认为包产就是分田单干,说什么“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因而在他所领导的地方严禁“双包”,对已包了的就强行纠正。
不管硬推还是强纠,都不符合中央关于责任制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针,都是违背民主自愿原则的。由于误解,争论不少。有的说“包”字实在好,一包就灵;有的至今“谈包色变”。这些误解在实践中虽已明显减少,但在一些地方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特别是有些过去卡着不让搞双包的地方,如今又硬推“双包”,搞新的“一刀切”,很有必要加以澄清。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误解?说来话长,不是一篇短文所能谈清的。简单地说,这种认识既有过去长期“左”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的残余影响,也有现实工作中的问题。长期的大呼隆、一拉平,使得一些同志误认为只有集中干活才是社会主义;把灵活的分散的经营当成资本主义。他们对社会主义农业究竟是个什么模式,对农业为什么要实行责任制,缺乏具体分析。加以有些地方在承包过程中把本该统一经营的集体财物也分了,以致引起一些人的思想混乱。这是工作中的缺点,不是责任制本身所固有的。
其实,这种误解是不难澄清的。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对责任制的认识已逐步接近实际,比较趋于统一了,只要深入群众,尊重实践,切实比较经济效果,这些误解自会消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