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农业技术上的“及时雨”——赵立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2-22
第2版()
专栏:农村人物志

农业技术上的“及时雨”——赵立泉
1979年春天,山东临邑县赵家公社刚实行生产责任制,就有许多社员跑到公社去要“鲁棉一号”良种。当时,这个县从外地买来的“鲁棉一号”,只供应一个重点公社。担任农业技术员的赵立泉虽多方奔走,还是满足不了群众的要求。在种玉米时,又出现了群众迫切需要良种而没有的情况。赵立泉暗暗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合格的农技干部,就得先帮当地农民解决好良种问题。
1980年春,赵立泉担任了公社农技站站长。在县农业局的帮助下,他同一个助手以公社农场为基础,办起了公社良种场和种子站,搞起了“鲁棉一号”三圃育种,今年收获一代原种7,000斤。两年来,他们还培育和繁殖了玉米良种23,000斤、小麦良种9万斤,大豆、谷子等杂粮良种15,000斤。全社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已做到良种化。
农民种好包产田,既需要良种,更需要良法。44岁的赵立泉,几年来用了几百个夜晚钻研科技书籍,写技术材料;几百个白昼用于培育良种和传授技术。他总结了几年来种棉花的经验,写了《黑土地棉花低产的原因及增产措施》。去年,经过大面积试验,公社农场的60亩棉田虽比其他大队晚播10天,现蕾却早7天。今年这块棉田再使用这种方法,亩产皮棉160斤。今年全社的5,000亩黑土地棉田使用这种方法,亩产皮棉63斤,创历史最高水平,是1979年的6倍。由于他撰写的论文解决了实际问题,上级科技部门批准晋升他为助理农艺师。
为了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及时传授给广大社员,在公社的支持下,他两年共召开技术现场会12次,有线广播讲座讲了37次,举办技术培训班5期。还到26个大队讲课各7次。他成了农民的好朋友,人们称他是传播农业技术的“及时雨”。李新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