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小巷深处——天津市政新村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2-23
第3版()
专栏:新风录

小巷深处
——天津市政新村见闻
这些使人为之感动的故事,发生在天津市政新村极普通的院落里。
市政新村的街巷里有24个小院,每个院内房连着房,屋挨着屋,中间只有一个过人的小道。在这狭小拥挤的天地里,左邻右舍却相处和睦,亲如一家。
乙字4排院的姑娘张淑玲,十七岁那年父母相继病故。新村调解委员会主任孙淑珍和几位大娘凑钱买布做寿衣,帮助淑玲料理了母亲的后事。淑玲病了,街道群防站的大妈们免费给这个无依靠的姑娘打针,送药;淑玲放学回来,邻居老大娘在自家的饭桌上为她摆上了碗筷;淑玲的衣服破了,街坊张婶张罗着给她裁衣裳做裤子。姑娘每天一走进小院,耳朵里灌满了大娘大婶们蜜一样甜的问候:“玲子,吃饱了吗?不行来家喝点稀的!”“玲子,棉袄做了吗?没做拿来吧!”她忘记了失去亲人的悲痛,心里热呼呼、暖融融的。
在这个巷子里,不仅失去父母的孤儿感到大家庭的温暖,没有儿女的孤老人也能享受到晚年的欢乐。湛江楼里,六十四岁的张淑英和周金凯夫妇,十几年来同住一个单元,同用一个厨房,没有红过脸,没有拌过嘴。三年前,张淑英的老伴病故了,她脸上布满愁云,自己没有工作,又没有儿女,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周金凯夫妇看出她的心事,劝慰她:“别犯愁,我们为你养老送终!”从此,这孤独的老人有了新的“家”。周金凯夫妇上班远,中午回不来,就把两个年龄小的孩子交给张大娘。孩子放学回家,张大娘为他们熥饭热菜烧开水。一到星期天,两家在一起包饺子,老太太和面,金凯夫妇剁馅,彼此互帮互让,互谅互敬,不知底细的,还以为他们是一家哪!
不是一家,胜似一家。在市政新村这种动人的故事俯拾即是。乙字6排院退休老工人董金权的老伴,患重病十几年卧床不起,丧失了语言能力。老人女儿大了,都出嫁了,只有两个未婚的儿子在身边。心地善良的邻居孙婶,看到董家缝缝补补的事没人会做,她主动承担下来。夏天,她给董家缝门帘、补蚊帐,冬天,她把一家老小的棉活做好,送到董家,十几年如一日,这位劳动妇女用友爱和温情慰藉着一颗濒临枯竭的心。不能讲话的董大娘紧紧拉着孙婶的手,洒下滴滴热泪。每当董金权感激地说:“孙婶,太难为你了!”孙婶总是这样回答:“哪儿的话,咱两家不就是多一道墙嘛,打开这道墙咱们就是一家子!”
甲字12排院的12户人家,朝夕相处,和谐一致。肖淑琴大妈隔壁住着新搬来的马嫂一家。今年夏天一个深夜,马嫂发高烧40度,爱人上夜班,家中只有一个十三岁的闺女,女儿急得捶墙。六十三岁的肖大妈闻声披衣起床,和六十七岁的徐桂珍大娘一同扶着马嫂,冒着雨把病人送到医院,忙了一宿没合眼。事后马嫂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肖大妈说:“咱们住一个院,等于一家子,谁也不能关上门只顾自己,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谁家有红白喜事,街坊邻居都尽力帮忙。最近乙字10排院的老工人吕福祥的大儿子结婚,他家屋子窄小,亲戚和客人多,容纳不下。邻居田家、张家主动把自己的屋子收拾出来迎客。他们还刷了白浆,糊了顶棚,墙上贴着大红喜字。小院里热热闹闹,家家户户的窗棂门缝中流泻出幸福的笑语声。
本报记者 孟晓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