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推陈出新 面向儿童——木偶戏皮影戏观摩演出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2-23
第5版()
专栏:剧评

推陈出新 面向儿童
——木偶戏皮影戏观摩演出观后
沈冶
在寒风凛冽的隆冬季节,首都的戏剧园地,盛开木偶皮影艺术之花。文化部举办的1981年全国木偶戏皮影戏观摩演出,表明我国木偶皮影艺术,经历了十年动乱的风刀霜剑和近几年的恢复发展之后,依然生气勃勃、争妍斗丽。
参加这次观摩演出的节目,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思想健康。无论现代题材,还是神话传说、童话寓言等等,都是近年来的新作。而且,品种样式丰富多彩。在十五台舞台剧(木偶十二台,皮影三台)中,有杖头木偶、提线木偶、布袋木偶,有来自海南岛的稀有的人偶同台的临高木偶,还有来自南至广东的陆丰、北到松花江畔的不同品种的皮影。众多的皮影剧目,表现了潮州影和滦州影这两大体系的不同风格。除此而外,还有四台到小学、幼儿园演出的小型木偶和单人木偶。这些有着浓郁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剧目,使首都舞台呈现百花齐放、五彩缤纷的壮丽图景,充分显示了三十多年来,木偶、皮影工作者,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所取得的成果。
这次观摩演出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儿童观众为对象的节目占了很大的比重。现代题材的《牛伢与猫崽》(木偶)、《一包糖》(皮影)等,是直接描写儿童生活的,意在对儿童们进行优良品德的感染和教育。科学幻想、童话寓言题材的《时针飞转》、《馋猫》、《羊吃狼》等,以深刻的寓意和拟人化的形象,启迪着少年儿童的思想智慧。令人特别兴奋的是,几个专为少年儿童演出送戏上门的木偶小分队,把内容浅显、形式活泼、短小精悍的艺术小品送到了孩子们的面前。他们演出的节目,不仅思想内容很容易为小观众们所接受,就是演出方法,以至报幕的语气声调,也深为少儿所喜好,因而引起了小观众们的强烈反响。木偶皮影的主要对象是少年儿童,演出要为他们所接受、所欢迎,就要了解他们,熟悉他们。这几个小分队在研究儿童心理,努力适应儿童的欣赏习惯方面花了较多的精力,这种做法值得肯定。
这次观摩演出的另一特色,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力求创新。演出的剧目中,有些是有传统蓝本的,但整理改编后却赋予了新意。布袋戏《八仙过海》表现“八仙”所以要“过海”,目的是要把鲜花撒满人间。过去这个戏都是在八仙“各显神通”上做文章。这次改编却强调了只有步调一致,统一指挥,才能取得胜利。这就比老本提高了一步。杖头木偶戏《嫦娥奔月》,没有被民间传说、小说、戏曲等文艺作品所束缚,而突出地描写了后羿的英勇无畏、为民除害的坚强性格,并通过嫦娥的咬指、滴血、喂婴儿、假服金丹等细节,歌颂了她善良、美好的灵魂。《哪吒闹海》也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哪吒为解救百姓,不惜以自刎换取龙王退水。经过这一改革,人物的精神境界显然提高了。
这批剧目的出新,还表现在演出形式和演技的革新上。造型和操纵是构成木偶、皮影艺术的重要因素。偶人、影人所以能活动起来,全在演员们的操纵技艺。这次会演,我们看到一些传统演技有了新的创造。唐山皮影《三打白骨精》中猪八戒惜别师父时,能掉下豆粒大的泪珠;白骨精的变形改装,梳头照镜,层次非常分明,并在镜子中现出脸形,这些都给人以新颖之感。在布袋戏《白龙公主》里公主步姿很美,扑蝶时罗裙下能踢出绣花鞋来,成功解决了布袋木偶的
“出脚”问题;风流公子利用“掩面扇”这个传统扇科的动作,做出“缝视”的神态来,也弥补了木头人不能在瞬间报以眼色的缺陷。泉州提线戏《馋猫》中的老猫能从地上跳到椅上、桌上,表演者发挥线偶的特长,将老猫的可爱、可气的形象刻画了出来,使人鲜明地看到了这个动物的生活习性。
要创新,就得学习。我们看到,许多节目,为了表达特定的思想内容,往往在自己的形式上又吸收了别的品种的表演手法。平阳的提线戏《时针飞转》以提线为主,同时又结合运用杖头、布袋、肉傀儡等形式,使戏的内容得以充分的表达。这种在自己特色的基础上,“集众善以为己用”的做法,是应该肯定的。在湖南皮影戏《长腿的鸡蛋》里,影人有虚实的变化,增强了立体感;而影窗画面可以上下左右移动,突破了有限的空间,使得台面的调动灵活自如;最后在处死偷蛋的老鼠时,影窗上可以见到粉身碎骨的老鼠,充分发挥了影子戏的特点,给人以“除恶务尽”的快感。
在这次观摩演出中,我们还看到了美术工作者的精心创造。《时针飞转》里的舞台框,就是一个时钟框,寓意颇深。《野天鹅》里天鹅带着艾丽沙在天空飞翔,设计新颖,富于童话色彩。《嫦娥奔月》的瑶池仙境,河谷扶桑,洞府漾幽,月宫星空,无不表现出浓郁的仙境气氛,这和抒情诗式的剧目格调吻合一致。湖南一台皮影戏三个剧目采取了国画、图案画、活动剪纸等三种风格,表现了设计者的匠心。
我国的木偶、皮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广大民间艺人,经过千百年来的艺术实践,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表演艺术和造型艺术。大力发掘优秀的传统艺术,使之“推陈出新”,“古为今用”,这是从事木偶皮影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但是,由于时代和群众对艺术的需求是不断增长的,仅仅满足于挖掘传统艺术、整理传统剧目是不够的,还必须反映现代生活,努力创作新剧目。目前现代题材的创作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我们要采取各种切实的措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花大力气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国木偶皮影艺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大人感兴趣,儿童们更是欢迎它、喜爱它。实践证明,为少年儿童服务,这是木偶皮影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木偶皮影带有既是玩具,又是教具,又是戏具的天然属性。具有儿童性的戏剧形式,莫过于木偶、皮影。我们要为3亿少年儿童服务,从内容到形式都要为小观众们着想。同时,演出形式也要加以改革。小戏演出队形式,便于和更多的小观众见面,应该大力加以推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