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工人阶级久经考验的伟大战士陈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2-24
第5版()
专栏:革命回忆录

工人阶级久经考验的伟大战士陈郁
王首道
陈郁同志的一生,反映了中国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走过的光荣而又曲折的道路。他历尽艰险,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英勇奋斗了一辈子。他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是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
我在中央苏区工作时,就知道陈郁同志的名字。1940年周恩来同志把陈郁同志从苏联找回延安以后,我们很快就熟悉起来,从此,成了推心置腹的革命战友。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我们始终不渝地保持着真诚的革命友谊。
我和陈郁同志的个人经历不同。他是一个工人的孩子,童年做工,很早就从事工人运动,参加领导过省港大罢工和广州起义。后来遭到王明左倾路线的残酷打击迫害,差点葬身异国,历尽困苦才回到延安。我是一个贫农的孩子,从小参加农业劳动,早年投身农民运动,1926年被选派到毛主席主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参加了秋收暴动,后来也遭到了王明左倾路线的无情打击迫害,险些丢了脑袋。这种不同经历和共同遭遇,使我们自然亲近起来,又彼此对对方的工作经历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很喜欢听农民运动的情况,我很喜欢听工人运动的业绩。特别是对使中国革命遭到重大损失的王明路线,我们的看法完全一致。记得我们在延安时谈过,我们当时年轻,充满革命热情,马列主义水平不高,本来就已经“左”了,但王明却认为我们“左”得还不够,是右倾机会主义。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路线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同时也解救了大批遭受王明路线打击迫害的同志。我们这些从事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的同志,常年同工农群众在一起,工作在实际斗争的第一线,对王明那一套夸夸其谈的东西格格不入,认为他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隔十万八千里;而对党中央、毛泽东同志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等三大作风,则感到异常亲切。那时,全党上下团结一致,革命事业蓬勃发展,我和陈郁同志的心情也十分舒畅。
陈郁同志在中央党校学习后,就在延安搞工业,组织边区军民自己炼铁,制造和修理枪枝、弹药等等,工作很有成绩。有一次,我同陈郁同志陪朱总司令视察边区一些工厂,陈郁同志很熟悉地向朱总司令介绍工厂情况,朱总司令很高兴,高度赞扬陈郁同志的工作做得好。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和陈郁同志先后到东北工作,陈郁同志在东北工矿处负责恢复和发展煤炭工业的工作。当时东北的几个大型煤炭基地,都被敌人破坏了,生产停顿,数十万煤矿工人的生活陷于绝境,而战争和工业生产以及人民生活又都迫切需要大量煤炭。陈郁同志勇挑重担,带领一批干部,深入矿场,发动群众,从解决工人的吃饭问题入手,开展初步的民主改革,调动了广大工人群众的积极性。很快,几个大型煤炭基地恢复了生产,源源不断地供应了东北地区的军需民用。那时,在煤炭部门,有的领导人不同意陈郁同志在恢复煤炭生产的同时,进行民主改革的主张,认为这样会影响矿山生产。不同的意见反映到东北局,陈云同志亲自主持了有我和李立三、陈郁、王鹤寿、吕正操等同志参加的会议,支持了陈郁的正确主张,认为进行初步的民主改革,把广大矿工从封建把头和暗藏的汉奸、特务的压榨下解放出来,有利于发动群众,促进生产,是符合党中央政策精神的。
沈阳解放后,东北工业部成立,我被任命为部长,陈郁同志任副部长,我们亲密合作,互相敬重。他早年就被选为中央委员,做过工运的领导工作,有极丰富的组织生产、领导工运的经验,但他对我很尊重,我也很尊重他。东北工业部的主要任务是接管沈阳地区的工矿、企业,我们认真执行党中央、毛泽东同志关于城市工作的方针、政策,依靠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使接管工作有秩序地进行,迅速恢复了正常生产。沈阳是东北的工业中心,工业基础雄厚,沈阳地区的工业、企业恢复运转,对支援解放战争起了重要作用。陈郁同志穿着一身破旧的衣服,顶风冒雪,奔走于各大工矿、企业基层,为了全国革命的胜利,日以继夜地埋头苦干,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到造福于人民的伟大事业中。
1949年建国后,陈郁同志调任中央燃料工业部长,我任湖南省主席,我每到北京总要去看望他。他和陈云同志合住在一栋不大的房子里,仍然同过去的战争年代一样,生活很简朴,家中陈设极其简陋;他衣着朴素,待人热情,保持着工人阶级的本色,根本不象个当官的样子。
1952年,我调中央工作。我们又经常见面了,他的话题总离不开煤炭,对煤炭生产的全过程很熟悉。他是工人出身的老干部,事业心极强,为了做好本职工作,他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拜工程技术人员为师,请他们给自己和部里的领导干部上专业课。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他已能看懂复杂的煤矿生产图纸,熟悉煤炭工业的全部生产过程。因此,他在领导工作中就能抓住关键问题,指挥自若。他当部长的那几年,全国煤炭生产增产幅度大,劳动效率高,安全保障好,受到了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的赞扬。他领导的燃料工业部的工作所以搞得好,除了他经常深入煤炭生产第一线,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等优良作风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他掌握了煤炭专业的科学技术,又很注意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尊重科学技术人员,把他们安排在重要的技术领导岗位上。工作中,他经常同科学技术人员商量,科技人员有事也愿意找他谈,因为他懂得专业,又没有官架子,彼此的共同语言自然也就更多了。
1957年,陈郁同志调到广东省,随后他又到中共中央中南局工作。1964年,我也调到中南局工作。他任中南局第三书记,我任中南局书记,我们仍然象在东北时期一样,互相尊重,互相信任,遇有重大问题共同商量处理。1965年,我们相约一路到北江检查工作,边看边议,同当地干部、技术人员一起进行调查研究。他对广东的自然地理条件熟悉,我对交通运输有所了解,经过实地考察,提出了较为实际的整治北江航道、提高内河航运能力的意见,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十年动乱初期,我们两人对当时发生的情况感到痛心和焦虑,认为这样搞是不行的,只能使亲者痛仇者快。但是,当时我们没有权了,对局势发展无能为力。于是,我们互相鼓励,互相鞭策,并没有对未来丧失信心,而是坚定地相信,经历过严峻历史考验的中国共产党,是经受得起任何狂风恶浪的。后来,周恩来同志要我们两人负责把中南地区的军工企业抓起来。接着,周恩来同志在处理广东问题时,又命我们出来做工作。我们在京西宾馆商量,感到现在党和国家处于困境,周恩来同志昼夜操劳,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尽可能做些有益于党、有益于人民的工作,以减少动乱造成的损失。但在当时那样的条件下,我们实际上也很难发挥作用。
1974年2月,陈郁同志因病到从化治疗,恰好我也在那里治病。他一到从化,就偕同我到李井泉等老同志们的住处看望,特别是对那些从外地来广东而尚未“解放”的老同志关怀备至。他去探望我时,深情地对我说:我不要紧,你要注意保重身体。他一再叮咛,要我好好治疗,注意休息。那知他自己却从此一病不起了。
当周恩来同志得知陈郁同志病危,马上派飞机送张孝骞、吴蔚然两位著名医学专家来进行抢救。他稍稍清醒时,第一句话就说:“我不要紧。王老最近身体不好,请专家同志去给王首道同志治病”,“给其他老同志看病”。我和纪均听到他临终时发自肺腑的语言,不禁热泪纵横。陈老,你是一个多么高尚的人啊!
陈郁同志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共产主义事业。他品德高尚,为人诚朴,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实事求是,心口如一,是实践党的三大作风的楷模。他对党、对人民、对同志,满腔热情,赤胆忠心。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是非分明。即使是我们这样多年的老战友,也经常坦率地交换意见,互相学习,督励鞭策,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陈郁同志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我感到欣慰的是,我们数十年的革命情谊,保持了善始善终,始终如一,这是难能可贵的。我常常怀念他,总觉得他还活在人间,还在为党的事业孜孜不倦地工作着。
陈郁同志是中国工人阶级久经考验的伟大战士。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青年一代,要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为振兴中华民族,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