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师表婚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2-26
第5版()
专栏:读者推荐

师表婚礼
11月18日,全国青联委员、王串场中学教师郑津燕结婚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本不是新闻,但郑老师的婚礼却轰动了四邻。
她,一没要彩礼(男方几次给她送去600元,她分文未收);二没包红包袱过嫁妆;三没有坐花汽车(当日下午4点半,自己从工作单位骑自行车,由学校的书记、校长、总务主任、学科组长陪送到男方。行程10余华里,穿行车川人海,历时60分钟);四没歇婚假。婚后第一天照常到校上班,工作到下午5点半才下班。
由于她的要求,男方一没贴喜字;二没放鞭炮;三没摆酒席。只是两亲家十几人聚在一起,喜气洋洋地吃了顿喜面。新郎有3个姑姑在天津,也均未通知;唯独二姑当日来家探视老母,巧遇侄儿办喜事,留作客人。两亲家无一人请事假,只有几个人倒上了早班。
婚礼仪式,既文明节俭,又健康热闹。新郎不着西装,新娘不穿礼服不披纱,只是在胸前戴上了象征友谊和爱情的大红花。双方领导出席证婚祝贺。新郎新娘幸福而甜蜜地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婚礼,在欢乐的笑声、热烈的掌声和悠扬的歌声中结束。
有人说:“郑老师的婚事办得太简单了,有点寒酸!”
郑老师说:“我们婚礼简办,不是花不起钱,而是为了破旧习,也是因为花不起时间。”
是的,郑老师从教以来,就一心扑在党的教育事业上。结婚那天上午,她照常给学生们上了两堂课。中午休息时,她还接待了一位学生家长。两点以后,她才梳洗更衣。临行前,她还到教室看了学生。
《天津日报》记者 裴伟(附图片)
王串场中学教师郑津燕婚后第一天照常到校上课。图为郑津燕在备地理课。《天津日报》记者 杨克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