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阅读
  • 0回复

忠厚公社农民的风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2-29
第2版()
专栏:农村通讯

忠厚公社农民的风格
本报记者 景博 段存章
初冬的一个风雪天,来到黑龙江富裕县,听有人正在议论:“如今搞了责任制,农民只顾个人一头了。”究竟如何?我们起了个大早,赶到离县城80多里的忠厚公社进行了调查。
访问的头一家,名叫王玉科,今年四十五岁。他家6口人,他承包放牧集体40只母羊,他妻子赵金凤和大女儿承包种植队里46亩粮田。家里养牛4头、猪4只、鹅50只、鸡30只、蜂2箱。
“今年你家满打满算能收入多少?”
“不瞒你说,集体这头1,990元,家庭这头2,340多元,合起来有4,300多元,人均下来720多元。”
“啊呀!你真发了!”
“可村里还有不如俺家的呀!”
王玉科一家前几年日子穷得“吃盐钱、买灯油钱都缺”,去年和今年他还清了队里历年的欠款1,300元。左邻右舍来向他家借钱;借出去多少,他没有账本。有天晚上,两口子一家一家想,姑娘记,最后一算,今年借出了1,000多元钱,帮助几十个困难户发展家庭副业。他女儿对我们说:“俺爹妈说,借三、五元的户,实在困难,就不要了,咱也是刚从穷变富嘛!”
王玉科一家富了,想着别人,想着集体。今年夏天,队里新买了3台机车,一时缺钱买机油,玉科说:“不能叫集体的车停。”他借给队里100元。玉科会给猪、羊看病,村上人找他的多,他听说谁家猪、羊有病,冒着雨也去扎针。玉科是位爱集体,敢管事的人,可前几年吃不开。有一次,他在队里劳动看见有人干活质量不好,就当面提意见,却挨了打,至今伤疤留在头上。可现在的社会风气变了,人们对王玉科的看法也变了。村上人羡慕玉科一家劳动致富有方,见面就说:“向王大哥学习!”玉科笑笑说:“咱大伙都快富起来才好!”
王玉科所在的春生大队集体富了,干部和社员想着国家。这个队,前几年很穷。去年他们实行统一经营、联产到劳责任制,一年大翻身,人均收入从前年11元增加到102元,秋天分配的时候,公社要求给社员多分一些,暂不收社员贷款。第二生产队队长包忠诚领着大伙开会商量这件事,他说:“困难时期,咱直不起腰,国家贷款支援咱们,如今咱开始富了,不能忘了国家呀!”社员们异口同声说:“还国家贷款要紧!”去年全大队还国家贷款2万元,今年又还国家贷款6万元。
农民经过党多年的教育,深深懂得个人富和集体富、国家富是紧密相连的,关心自家的小天地,更要关心集体、国家的大天地。纲要大队第一生产队社员团结抗涝的事迹正是体现了这种思想境界。这个队有一块地紧挨河沟,因年年夏天遭洪水侵袭,十多年来总是春种秋无收,完不成国家征购任务。今年春天,队里统一在这315亩地里播种了高粱、黄豆,田间管理承包给50多户社员。队长孙忠友和社员们商量,大家同意围地挖沟防洪。他们齐心协力挖了2,000多米长的排水沟,移动了3,000多个土方。8月17日至24日连续降雨206毫米,洪水怒发,眼看好庄稼将被吞掉。全队男女老少,出动了100多人,不分白天黑夜挖土加固防洪坝。最紧张的时刻,53户社员主动把自家500条麻袋拿出来装土筑抗洪坝。七十六岁的王俊老大爷干不了别的活,就专扎麻袋的口子。正副队长带领社员昼夜轮流值班,2米远站一个社员,守护着田里的禾苗。经过7天7夜的战斗,坝外是齐腰深的洪水,坝内是绿油油的庄稼。金色的秋天到了,这一大片地的黄豆亩产200斤,高粱亩产300斤。
访问结束时天已傍晚,呼呼的刺骨寒风刮着,只见公路两旁还有社员挥动镐头挖坑栽树。我们问公社书记石发同志:“天这么晚了,为啥还在干?”他回答说:“责任制催着人干,我们公社规定栽一株树,二年后验收,成活了付五角钱,一个人栽活700株,就能得350元。全社公路20华里,栽树二万株,从长远来看,树木的作用就更大了。”忠厚公社的农民把个人利益和远大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