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适应建设需要 调整科技队伍 常州、襄樊等六城市经济科技协调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2-29
第3版()
专栏:

适应建设需要 调整科技队伍
常州、襄樊等六城市经济科技协调发展
国务院科技干部局政策研究室
编者按:科技干部工作的方针,应当是为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服务。明确并贯彻执行这个方针,如能改变目前经济、科技、科技干部部门之间联系不紧,科技力量配置不当,影响经济建设的现象。常州、襄樊等市已开始统筹考虑经济、科技、科技队伍三方面的工作,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他们的经验,值得各地参考。
当然,贯彻执行科技干部工作这一方针,还有一系列具体问题要研究解决,考核、晋升、培养、调动、奖惩等具体政策措施也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逐一解决。
我们对常州、无锡、襄樊、沙市、四平、丹东等六个中小城市进行了调查,发现这六市十分重视经济、科技、科技干部工作的协调发展。
六市经济特点及科技队伍的问题
六市的经济特点是,轻纺工业发展快,重工、军工比重不大,集体企业有相当数量。他们面临的调整任务是继续发展消费品生产,积极扶植集体企业;以重点产品为中心,搞好工业生产改组和企业联合,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
但是,六市的科技队伍与经济调整和生产发展的需要不适应。一是数量少,工程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1.9%—4%;二是水平低,高级科技人员少;三是分布不合理,工程技术人员与职工总数的比例,机电行业是轻纺行业的三倍,全民企业是集体企业的十倍,不少小厂没有技术人员。
六市调整科技队伍的途径和办法
六市采用多种办法调整科技队伍,主要从技术转移、合理调配、人员培训三个途径进行。
一、通过技术转移,合理组织科技力量。
六市采取了四种形式:
第一,组织重工、军工单位的科技人员,在转产转向中形成新的技术力量。第二,组织轻纺、电子、机械行业,通过经济联合或联营转移技术力量。六市实行轻纺与机械行业、工厂与研究所、全民与集体企业实行联合或联营。第三,组织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攻关,集中使用技术力量,解决重大技术经济决策和生产技术的关键问题。第四,借助外地技术力量,为本地服务。六市十分重视大城市、高等院校、科研所的技术支援。彼此挂钩,相互协作,取得较好效果。
二、通过引进、内部调整和招聘,合理调配科技人员,打破地区、部门、行业的界限。
从大城市引进技术人员。几年来,无锡、常州、襄樊、沙市、四平五个城市,从大城市引进工程技术人员5,012人,占五市现有工程技术人员的24.2%。引进的人员,大部分已成为当地的技术骨干,在发展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小城市科技力量薄弱的条件下,从大城市引进一定技术力量是非常必要的,只要政策对头,待遇相对优厚,使用合理,继续引进是可能的。
从本地各个部门调配部分技术人员支援轻纺工业。无锡、常州两市近年来调整归队的科技人员近1,500人,大部分支援了轻纺工业,不少人到了集体企业。
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在一定范围内招聘科技人才。常州市人民政府规定了招聘的范围、原则和实施方法。四平为加强轻纺、化工等8条生产线的技术力量,市委决定在报纸上张榜招贤。
三、重视智力投资,加强人员培训。目前六市开办了科技干部进修学院、职工大学或中等专业学校,制定了人才培养规划。无锡市级职工大学和各工业局职工大学共招生3,000人,今年毕业1,000人。沙市纺织工业局兴建一所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科技中心,招收大中专班学员共120人;丹东市自1979年恢复科技干部进修学院以来,开办了13个专业训练班,共培训在职科技人员1,861人。通过人员培训,不仅中年技术骨干得到进修提高,而且使队伍的专业结构有所改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