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关于回忆录的杂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12-29
第8版()
专栏:

关于回忆录的杂感
柯安
十年内乱的阴霾过后,祖国的大地充满春意,包括各种回忆录在内的文史百花,开放得更加繁茂和鲜艳了。
现在,人们欣喜地看到,许多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老一辈的文艺作家、学术界人士,都在奋笔直书,把他们的丰富的经历和经验写成回忆录,留给后人,传之后代。这将是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和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
如果说在组织和撰写回忆录这件事情上,也有值得汲取的经验教训的话,那末,我觉得最大的一个经验教训,就是要及时撰写,抓紧“抢救”。这两句看来似乎平淡毫无新意的话,在我来说,则确实是有感而发的。这里不妨举出一件事实为证吧!
1961年10月,在武汉举行过一次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在那次会上,除了有几十位研究辛亥革命的历史学者参加而外,还有好几位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人,如吴玉章同志和李书城先生等等。吴、李两位老人,在发言和讲话中,谈起他们亲历的革命活动,兴致勃勃,述说往事,如数家珍。吴老还出版了他的长篇回忆录《辛亥革命》。也就在那一年,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经过事前的充分准备,大力组织,及时出版了六卷《辛亥革命回忆录》。如今,时过二十年,今年10月,又在武汉举行了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这次讨论会的规模比二十年前那一次扩大了。提交讨论会的学术论文也更丰富多采了。然而,抚今追昔,也有一些感慨,在今年的讨论会上,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人竟无一人,回忆辛亥革命的文字也没有一篇。这也毫不足怪,回忆七十年前的革命往事,至少应该是九十岁左右的人,人活到九十岁就很难得,年到九十而又能记忆清楚,述说往事,那就更属难上加难了。
随着时光的流逝,在今天还觉得是很近、很清晰的史事,一转眼就会变得遥远、模糊起来。以近代的重大史事而论,五四运动已经过去了六十二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已经过去五十四年;抗日战争已经过去了四十四年,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也已经过去了三十二年。现在,参加过五四运动的人已经寥若晨星了吧!而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三十年间,中国社会变化的迅速和深刻,革命斗争的激烈和复杂,要超过以往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代。
现在,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政协,正在大力号召和组织一些老干部、老专家、各界人士撰写回忆录,这是一件很有意义、很有远见的措施。在期待回忆录的写作出版出现更加繁荣的局面的同时,也想到一个问题,就是写回忆录是否要受年龄、健康条件乃至所谓“资格”、“经历”等等的限制。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仿佛只有德高望重的名人或者丧失正常工作能力的老人,才去写回忆录。至于“年富力强”的在职干部,倘若有谁写起回忆录来,就可能被看做是“不务正业”、“想出风头”,乃至别的什么什么。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或偏见。我想为保存真实史料和为子孙后世计,不管职位高低、年龄大小、身体强弱,只要确有重要史事可记、重要经历可忆,就不妨趁精力充沛、记忆清晰的时候,在不影响完成分内任务、做好自己现有岗位工作的条件下,把自己的亲历、亲见、亲闻的重要史事记录下来,以免湮没或者留待日后的人们无可奈何地去“抢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