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向新的一年进军的脚步声——访鲁西北和豫东棉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1-02
第2版()
专栏:

向新的一年进军的脚步声
——访鲁西北和豫东棉区
赵紫阳总理在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农业的全面增产,是我国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全国农村生机勃勃,广大社员喜气洋洋,农业发展方兴未艾……”,“特别可喜的是,原来条件较差、生产落后的一些地区,如鲁西、豫东、苏北、淮北等地的生产和人民生活,都有大幅度提高,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赵总理报告中特别提到的鲁西、豫东等这些由穷变富的地区的广大干部和群众,他们现在又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记者最近从鲁西北循着人们向1982年胜利进军的脚步,走访了黄河两岸的棉区。一路之上,真个是逢人常见开口笑,新征途上见精神,广大群众誓夺1982年粮棉双丰收的声势,象黄河洪流一样,滚滚向前。
在鲁西的聊城地区招待所里,记者见到了豫东的开封地委书记马任平同志,他是率队前来山东参观的。我请他谈谈参观后的想法和打算,他语意恳切地说:“原来我们自以为开封地区最近这三年步子迈得不算慢,可是来到这里一看一比,我又心情不安地给自己总结了九个字:认识迟,决心小,生产慢。”接着他谈到,长期贫困的鲁西北,学会运用“以棉促粮,以粮保棉,粮棉互相促进”的辩证法,大刀阔斧地调整了农业结构,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面貌。象德州地区1981年棉田面积由1978年的160万亩扩大到300万亩,总产比1978年增加三倍多;粮田面积虽然减少了100多万亩,可是由于精耕细作,肥力大增,提高了单产,总产倒比1978年的27.8亿斤增加了5亿斤,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马任平同志谈了自己的参观见闻,又掰着指头向我分析对比起来,他说:“我们豫东和鲁西是一河(黄河)之隔,各方面的情况很相似。可是,拿我们和聊城地区相比,聊城1981年棉田扩大到300万亩,人均分配170元,而我们开封1981年棉花只种到60万亩,人均收入也只上到100元左右。这从领导来讲,就在于聊城对客观经济规律认识早,调整农业结构决心大,前进的步子就迈得快。”
在参观中,大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鲁西北这几年的步子的确不小,今后还有多少潜力可挖呢?聊城地区的干部群众不但没有“潜力挖尽”之感,反觉眼界更宽,信心更足了,他们说:“我们有四个优势,现在刚发挥了半个。”所说“四个优势”是指棉花、林业、畜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刚发挥了半个”优势,指的就是棉花优势刚刚发挥了一半。前些日子地区组织力量逐县进行调查摸底,然后集中起来订了1982年的增产规划。这个规划是来自群众的,也是群众的自觉行动。广大棉农从几年的实践中懂得了粮棉关系的辩证法,尝到了调整农业结构的甜头,现在是“家有余粮心不慌”,谁都算好了既扩大植棉又保证粮食稳定增产这笔帐,这个规划可以顺顺当当地贯彻下去。现在他们要拿出更多的精力去发挥另外那三个优势了。
几天以后,我来到开封地区一看,形势更是喜人。人们到处在兴致勃勃地探讨着怎样安排好粮棉比例,夺取1982年粮棉双高产的措施。马任平同志在三级干部会上大声作自我批评说:“我们1981年在调整作物布局上本来可以迈出一大步,可是我们没有摆脱左倾错误影响,在看待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关系上,少了点辩证法,多了点形而上学。”他深感内疚地说:“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我们错过了时机,推迟了农民富裕的时间,减低了农民的富裕程度,难道不应该接受教训,做自我批评吗?”会议一结束,鬓发如霜的马任平同志就带领工作组深入到群众中调查研究去了。
本报记者 吕建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