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边关文化一枝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1-03
第2版()
专栏:通讯

边关文化一枝花
“边关文化一枝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水口公社社员对文化站何小萍的赞语。
何小萍是个二十二岁的壮族姑娘。1979年,公社为了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决定办文化站,挑选这位活泼、热情的民办教师到站上工作。
水口公社与越南仅一溪之隔。在这个边关之地,当时文化站的全部“家当”只有几百本图书。借出一本书,得收一分钱。起初,小何觉得很难为情,后来想,自己放弃转为公办教师的机会,到文化站来,不正是为了让社员在劳作之余,战士在下哨以后,学生在课外时间,能更好地读书学习,增长知识吗?于是,她热情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赶圩的日子看书的人多,有的青年一看就是大半天。为了接待好读者,小何有时顾不上吃午饭。三年来,文化站的图书增加到2,000多册,接待读者8万多人次。
法卡山战斗打响后,她看到战士们难得来借一次书,便同部队联系,利用休息时间,翻山越岭送书到营房、哨所。边疆军民对敌斗争的英雄事迹,使何小萍深受鼓舞。她感到光搞好图书阅览还不够,必须更好地发挥文艺宣传群众,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在公社党委支持下,她在干部、社员、战士、教师中,动员了一批业余作者,创作出大批诗歌、报告文学、戏剧等作品,出版墙报和文艺刊物,反映边关军民火热的斗争生活,鼓舞、团结各族群众同敌人作斗争。
同时,小何又发动一些青年组织起业余文艺宣传队,到部队、山村和农场去演出。他们创作的节目有的还获得全县优秀节目奖。每逢节日,文化站就组织舞狮、舞龙、山歌对唱、球类比赛等活动,使边关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了。新华社记者 谢式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