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他们在播种希望——记南通市委不怕揭“丑”,敢于治“丑”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1-06
第4版()
专栏:

他们在播种希望
——记南通市委不怕揭“丑”,敢于治“丑”的事迹
如果成绩可以掩饰缺点的话,江苏省南通市就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了。这里,城市人口每人平均的工业产值已超过常州市,达到10,740元。全市已无待业人员,报纸上还一再出现招工广告。住宅建设,每人平均一年增加一平方米,几年之后房荒问题就可以基本解决了……
然而中共南通市委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不认为它可以谢绝批评。听到市民中流传着一首顺口溜:“全市看钟楼,钟楼看后头(市委和市政府所在地);后头看二楼,二楼看东头(市委书记办公室)”,这其实也并不是批评,但市委书记邢白同志却警觉起来,对纪委常务书记曹冠祥同志说:“你们纪委要把一双眼睛紧紧盯住钟楼后头!”
正人先正己
挨批,当然不是件喜事。不过批评南通市不该把机关烤火费分给个人一事,也全看你怎样对待。现在,人们都说:《中国财贸报》对南通市党风的改进起了非同小可的推动作用。换个班子,也许会揪住报纸打官司,比如说:我早有查觉,正在设法纠正呀;我并没搞“阳奉阴违”,事先向省委打过报告呀,等等。这也确是事实。然而南通市委非但没有把追究报道的“失实”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书记在认错和收回烤火费的同时,还对下头郑重吩咐:“谁也不许追查写信人。我们已经错了,那样做就会错上加错!”
这就给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做出了正确对待批评的表率。同时,也给批评领导、敢于和歪风邪气斗争的人鼓了气。
这也是市委决心向党内外不正之风宣战的一种表示。常委们还怕纪委有顾虑,再三对曹冠祥说:“听到下面对我们常委有什么反映,尽管指名道姓地提哟!”老曹也不含糊,遂即向市委领导提了个建议:“纠正不正之风,从局以上干部抓起怎么样?”没二话,通过了。
调整工资时各单位问题很多,从哪里下手呢?先抓大的——一位副市长。
市经委起初有十个调资名额,通过五级会议把名次定了下来,还在职工大会上宣布了。后来上边只批了七个名额,于是他们就把名次排在第七的人拿掉,倒把第十个人报上去了。机关里舆论哗然,告到纪委。一了解,因为第十名是个造反派,领导上怕他闹。事情最后是副市长定的。纪委过问,改正过来。副市长在市委常委会和经委的会议上作了自我批评。
干部亲属违反规定把农村户口转入城镇,是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之一。从谁整起呢?公安局长。他想把一个侄女转到市内来,纪委立即来干预。招工上的营私舞弊,又是一大问题。纪委就抓住城建局副局长——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竟使自己妻子从一个工厂的临时工变为合同工,又使女儿“顶替”了母亲的合同工,成了正式工人。纪委又去过问,纠正过来了。
“过问”、“干预”,说说容易,真正做起来可难着呢。不正之风在保护不正之风。你纪委是多大的干部?有多大权?低头不见抬头见,你准备得罪多少人呢?
从文件到现实
江苏省委早有明确规定:纪委有权监督同级党委。但是纪委又是受同级党委领导的,除非这个领导欢迎监督,纪委又敢于负责——不怕得罪人,不怕捅马蜂窝,那个规定就很难变成实际了。
纪委常务书记曹冠祥属于走得正、不信邪的那种人。掌握人事大权的人事局长、在经济领域中执法的工商管理局的领导干部,也都是正派而又敢作敢为的人。但是若无市委领导作后盾,他们也很难施展。
曹冠祥听到市委和市政府有的领导人发表了袒护经济领域中不正之风的言论,很气愤,决定在给市委机关人员讲党课的时候加以批判。但是,那天若不是书记和常委中断了会议来听党课,效果就有限了。他们来了,听了,这就使曹冠祥这一课成为对那几位领导人的当众、当面批评。
市委也有难迈的一步。这些年,谁不希望上级看见自己领导的地区成绩大大的,问题少少的呢?要敢于揭开“一俊”,露出“百丑”,这可不是件招惹人喜欢的事儿。
只要敢于去揭,那辉煌的成绩下边还真就掩盖着惊人的问题。近年来,南通市的工业有了飞跃的发展,但也有另外一面。纪委作了调查,经济领域的贪污、盗窃、行贿受贿、受骗和骗人等等情况,渠道之多和数额之大,都超过了以往。往往是听到一句话、一件事,顺藤摸瓜查下去,一下子就带出一串问题来。市轻工机械厂,最先是发觉那里有人在福建买了走私的三用机。下去一查,又发现这家工厂从福建购进的1,200方木材有一半非法卖给外人了,从中盈利2万余元。再一深查,又查出总账会计曾向福建汇出4万元钱成了账外资金,动机可疑。最后,又查出工厂违法动用了企业资金17万元,还有外单位长期欠款32万元未还,而二者相加,接近于它向银行借来的贷款50万元。尤其惊人的,是工厂领导人对于这一切竟然没有察觉!这当然不是南通市独家特有的问题。
这时候,需要的就是坚决了。本来在1979年就查出城中区还有一个单位从买空卖空钢材中非法获利11万元。工商管理局决定没收其中2万元。但区委不通,说是本区太穷,还嫌不够“从宽”。不但不作检查,还对纪委和工商局不满。去年,南通市委下了决心,决定11万元全部充公,有关人员还要作出检查,并通报全市!
不正之风正是在报刊、文艺作品中充满崇高美妙言词的十年动乱中发展起来的。纠正它,也不能只靠宣传,而首先要靠行动。喜人的正是:在南通市,从市委到基层,反对不正之风已经开始成为全党的行动。
事实上,党员和群众早已愤愤于怀,并且有了行动。南通市农药厂是个有两千多名职工的先进工厂。但先进归先进,不正之风照吹不误。110名党员没有坐等中央关于处理“关系户”的指示,自己动起手来。
装药的柳条箱,要外边加工,可是哪个生产队不送礼,就不给加工任务,或在验收上卡人。送来鸡、鱼、花生的,三等品也按一等品收。这个厂主动把各种“关系户”找来郑重讲清:以后分配柳条箱任务,按原则办,不要再送礼了。废硫酸的分配也照此办理。开完一次,不放心,又开一次,把工作做透。党支部就这样发挥了共产党应有的战斗堡垒作用。
全靠纪委,忙死也顾不过来。现在,经济和行政部门的党委,眼睛也开始注视自己管下的风纪问题了。供电局领导发现有人在给南通县社办企业装电时吃了100多元的酒席,就亲自到当地检讨,还钱。交通局属下的航运公司在木材上营私舞弊,局和公司领导首先检查自己的有关问题,航运公司的一位领导人退赔了钱,说:“我是出钱买教训!”也是买的发言权。这就带动了各自的下属基层。
对于那些至今还不自觉的人,怎么办呢?教育。可是最有效的教育还是事实:让他们捞不到好处,还得吃点亏。去年,中专毕业生60多人中,分配中走关系“打招呼”的达54人。很多人都想去激光研究所。怎么办?市纪委支持人事局作出决定:把那些没托人
“打招呼”的,分配到激光研究所去!
如此下去,三年五年,南通市就不会有人再说:“邪五邪六,吃鱼吃肉;老老实实,一样没得”了。
可贵的资源
抓了党纪党风,初见成效,但是群众的来信来访反倒激增了。去年半年,信访人次就超过了前年全年的总数。是发案率高了吗!不是。是群众见党委既打苍蝇又打老虎,增强了对于党的信心,因而积极性提高了。
市委领导的支持,壮了纪委的胆。全党抓党风党纪,又壮了干部和群众的胆。
去年9月,市委一位副书记在800多人的大会上讲房子的分配问题,说到“干部应该先人后己,不能搞特殊”时,听众席上一位女同志插话了:“市里的领导同志最好先带个头!”全场轰动,书记脸红了。为什么脸红呢?因为他一家占了几处房子;他对孩子不加管教;他又不服从省委调动,在几个方面没作出表率。
记者走访了江苏省五个市县,看到一个几乎一无例外的情况:整顿党风党纪的大小案件,都是群众来信来访揭发出来的。
揭“丑”治“丑”,丝毫无损于南通市的“俊”,相反,由此带来的党心大振、民心大振,一定会使这个城市变得更加英姿勃勃。有心人都会从南通市的政治空气中嗅到一股清新的气流。那,也许可以称作清除污染的净化剂吧。它将会比工农业产值的上升更加令人振奋。
真的,对于一个共产党领导的社会来说,有什么比党的肌体健康更重要的大事呢?难怪长期以来为党风忧虑不已的纪委办公室主任李武杰同志对记者说:
“我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本报记者 刘宾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