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战斗在唐古拉山的放映员金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1-06
第5版()
专栏:

战斗在唐古拉山的放映员金巴
蒙古族放映员金巴,出生在一个贫苦牧民的家里,从小给牧主放羊、干活,挨打受骂。一九五八年牧区实行民主改革后,他上了学。后来,当地政府保送他到省艺术学校学习电影放映技术。毕业后,他怀着一颗翻身牧民对党的赤诚之心,主动要求到唐古拉山去工作。十三年来,金巴同志在唐古拉山公社共放映电影三千二百三十八场,观众达九万七千一百四十人次,每年放映场次达二百四十九场,赢得了藏族同胞的称赞。他们说,“金巴同志虽然是蒙古族,却是我们藏民的布额(藏语:儿子)”,称赞金巴同志领导的唐古拉山电影队是“沙格,鲁古日尼可可”(意为好电影队)。
唐古拉山平均海拔四千七百米,一年当中有九个月是冰雪的天下,空气稀薄,山势陡峭,运输全靠牦牛驮运。全公社只有三个生产队,放牧点之间相距近百里。可是金巴同志却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唐古拉山的人民。他成年累月用牦牛驮着放映机,从一个放牧点转到另一个放牧点,为这里的牧民群众放映电影。有时行走一整天,茫茫途中见不到人烟,就只好拿出冷馍或炒面充饥,遇到下雪下雨,捡不到干牛粪烧水煮茶,就掬上几口冰水解渴。为了使全公社每个牧民群众都能看到影片,同时不耽误送回影片的时间,他经常白天赶七八十里路,晚上放映到深夜,第二天清晨又赶上牦牛出发。有时行走一天,赶到目的地后,发现帐房已经迁走了,他又仔细辨认足迹,赶去放映。
金巴同志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电影队的一位汉族放映员调走以后,很长时间只有金巴同志一人工作,他启动了发电机,又去操作放映机,两个人的担子一个人挑,毫无怨言。由于经常在野外奔波,啃冷馍,喝凉水,饱一顿,饥一顿,金巴同志得了胃病,又得了风湿性心脏病。一次行军途中,他忽觉四肢无力,喘气困难,不想吃喝,到放牧点后,社员和医生劝他回公社治疗,他却坚持工作了一个月,放了四十二场电影,最后实在行动有困难,才由群众护送回公社卫生院治疗。回公社的那天,他们整整走了十一个小时,金巴同志一卸下机器,就瘫倒在床上,一连几天颗粒未进。经过一个月的治疗,他身体得到复原,立刻又回到工作岗位。
有一年,当他赶着牦牛路经青藏公路托托河大桥时,迎面来了一辆汽车,牦牛受惊,狂蹦乱跳,驮发电机的那头牦牛眼看就要摔下河去,金巴同志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不顾个人安危,抢到牛的前面把牛堵到桥上,使国家财产避免了一次损失。但电源插座被摔坏了,恰好遇上公社举行“七一”纪念活动要放电影,金巴同志又整整花了一天工夫,动手做了一个木质插座,保证了纪念会的电影映出活动,受到了干部群众的称赞。一九八○年以来,生产单位划小后,放牧点增多了,有的放牧点上只有两三顶帐房,但金巴同志从不漏掉一个放牧点,挨个儿逐点放映,争取让每一个群众看上电影。
十三年来,金巴同志跑遍了唐古拉山的山山水水,他爱唐古拉的一草一木,更爱那里的藏族同胞,他和这里的一个藏族姑娘结了婚,准备让子孙后代也要在唐古拉山生活下去。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