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一个农民的深刻变化 党的农业政策使穷得丧失了信心的马汝贵,重新产生了希望,成为县劳模,生产的劲头更足了,自己富了不忘国家和集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1-07
第2版()
专栏:农村通讯

一个农民的深刻变化
党的农业政策使穷得丧失了信心的马汝贵,重新产生了希望,成为县劳模,生产的劲头更足了,自己富了不忘国家和集体
一个丧失了信心的穷困农民,在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的短短两年间,竟然成了县里的劳动模范。这个农民就是河北吴桥县水波公社水坡大队三队的社员马汝贵。
马汝贵已四十七岁,全家七口人,有五个孩子。他所在的生产队,从1960年到1979年,二十年间只给社员分过两次红。尽管马汝贵年年累得腰酸腿疼,可还是填不饱肚子。为了换点口粮,他卖掉了家里的房子和桌椅家具。1977年,他全家挣了11,000个工分,一个工分却只有七厘四,年终不但没分到钱,还欠了240多元。“这年月到哪天才是个头啊!”马汝贵感到出路渺茫,有时竟一头扎进赌场。他“破罐子破摔”了!
正当他处于绝望的时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党的农业政策使他重新产生了希望。1980年他家承包了14亩地,还有二亩多自留地。他找人理去了乱蓬蓬的头发,说:“咱农民受穷,党中央知道了,要让咱劳动致富。我要重新做人了。”
他不再“破罐子破摔”了。大年初一,就带着孩子下地砸坷垃。整整一个春天,他滚在地里,硬是担水抗旱种了6亩棉花。这年他全家辛勤劳动,6亩棉花平均亩产皮棉150多斤,得奖1,500多元;8亩粮地,超产玉米1,600多斤。年终算账,他光从集体就分得2,000多元,粮油多得无处盛,他买了5口大缸、8条麻袋才装下。全家人添新衣,做新被,一年解决了温饱。年底县里开奖模会,他捧回了一张鲜艳的劳模奖状。
“马汝贵当劳模了!”村里人都对他另眼相看,他自己发展生产的劲头也更足了。他定出了四年计划:一年翻身先还账,两年丰收置家当,三年盖新房,四年成“小康”。1980年,他把欠国家和集体的500多元钱,一次还清。1981年,他购置了毛驴、排子车、真空井具、喷雾器和耧、犁、耙一整套中小农具,又买了几千斤化肥和饼肥。这一年他承包棉花10亩,总产皮棉1,600斤,承包粮田8亩,收小麦3,400斤,玉米5,000多斤,家庭副业也火爆了,集体和家庭副业收入5,000多元,人均700多元。
马汝贵自己富了,但他不忘国家和集体。1981年10月,他在全县第一个向国家超交粮食5,000斤,棉花自己一斤不留,全部送国库。在1981年春天,他借来机器,自己买油,先帮队里的军属和困难户浇完了地,再浇自己的;秋天,他主动把自己的1,400斤良种兑换给大家,不收加价。社员说:“汝贵,你这么干不等于赔进了一辆自行车吗?”他说:“我吃点亏不算啥,大家都增产我就高兴。”
马汝贵变了!领导表扬他,群众信任他,现在,他被大伙选为队里的会计。他激动地说:“我一定为大伙当好家,理好财,为咱全队富起来出力。”
本报通讯员 冯 峰 本报记者 谢石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