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海棠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1-10
第7版()
专栏:

张雪玲
机关的院子里有十来株海棠树。每年4月,海棠花盛开时,满树繁花似锦,蜜蜂成群地围着花丛飞转,空气中充满着春天的醉人气息。谁看见了,都会情不自禁地赞叹:“海棠花开得多好呀!”但也仅此而已。接着便是落英缤纷,花事已了。再抬头,又是绿荫满枝,青青的小海棠果挂上树梢,大家也就知道,春天已经过去了……
我们真正开始对海棠花怀有特殊的感情,是在1979年春天。一天,报上登载了邓颖超同志邀请西哈努克亲王夫妇到她住所赏花的消息,提到邓颖超同志说:“周恩来同志生前最喜欢的花就是海棠花”,还登了一张宾主在海棠树下漫步的照片。那以后,看见海棠花,心情就不一样了,总要多看它几眼,休息时散步院中,更会伫立花前,浮想联翩。
有幸的是,就在那海棠花盛开的日子里,由于工作关系,竟然见到了邓颖超同志,看到了从她庭院里摘来的海棠花——那是周总理每年观赏的海棠花呀,并且,听到了她讲的关于海棠花的一个故事。
那年4月26日,中国人民的忠诚朋友、美国著名记者、作家斯诺的夫人洛伊斯·斯诺正在中国访问。这天,邓颖超同志要会见她。斯诺与周总理、邓大姐的亲密友谊是我们早就知道的。曾经流传过的一个故事是:抗日战争爆发时,邓大姐正在北平西山养病,日本兵快打到北平了,是在斯诺帮助下,她假扮成斯诺家的女佣,和斯诺一起乘火车去天津,从而避开了日本兵的耳目。这个故事小有出入的是,邓大姐并没有假扮女佣,而是穿着普通衣服离开北平的。这点出入虽然使这个故事失去一些传奇性色彩,但可贵的是,美国朋友斯诺怀着对中国革命和对中国革命者的真诚友情,陪同邓颖超同志一起离开危险的北平。这是中美人民友谊史上动人的一瞬啊!
那天早上,刚刚下过一场春雨,虽然并非阳光灿烂,但是空气异常清新。洛伊斯一进入人民大会堂,就受到邓颖超同志的热情欢迎。伴随着这热情欢迎的,是一大束刚从树上采下来的海棠花和丁香花。那粉色的、红色的、半红半粉的、怒放的、含苞欲放的海棠花,点缀着星星似的白丁香,还闪烁着春雨的水珠,是那样娇艳而新鲜,给满室带来了春意,也为老朋友的会见增添了欢快的色彩。邓大姐和洛伊斯坐下来,娓娓而谈,亲切而又自然,在场的同志,都沉浸在愉快的气氛中。与其说这是外事活动,倒不如说象是走亲戚。她们谈到了种种话题:洛伊斯正在编一本关于斯诺与中国的画册、邓大姐刚结束的访日之行、人民之间的友谊……。话题最后落到这束海棠花上。邓大姐说,过去洛伊斯访华时老抱怨吃饭时饭店里给的菜太多了,希望简单些,邓大姐很有同感,因此,这次就不请她吃饭了,送她这束新鲜的海棠花,是早上从院子里刚采下来的,这是周恩来同志最喜欢的花。洛伊斯听到后,高兴极了,说她要给它照相,然后压在书中,保存起来。邓大姐说,她自己也曾在书中压过海棠花。于是就讲起一段往事:
1961年周总理去日内瓦开会。因为他生平最喜欢海棠花,4月间,海棠花盛开时,邓大姐就把花压在书中,托人去日内瓦时带给他。邓大姐说,他那时工作十分繁忙,顾不上回答我,就让秘书同志压了一朵芍药花带回来。大概是因日内瓦的芍药和我国芍药差不多吧。后来,恩来同志回北京时又把那枝海棠花带回来了,邓大姐用一张纸衬托着,把它们都放在一个镜框里挂起来。人们看见了,都以为是幅油画呢。邓大姐本想在花旁写上“北京—日内瓦”几个字,但一直还没有写……
邓颖超同志接着说:“这次在日本,记者问到恩来同志生前最痛心的是什么,日常生活怎样。我回答,恩来同志最痛心的是列宁在世界上缔造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变成了社会帝国主义国家。关于日常生活,我们几十年的生活就是革命生涯。今天因为是在老朋友面前,所以就谈谈我们革命生涯中文化性、艺术性的这一面。我同你是老朋友谈心,不是把你当作外宾……”
洛伊斯抱着大束海棠花,满怀与挚友畅谈后的欢喜心情,与邓大姐告别。后来,许多朋友都从她那里得到了压制得极好的、艺术品似的海棠花,并把它作为中美两国人民友谊的珍贵纪念。从此,海棠花,连同那使人感到如坐春风的谈话,那温暖长青的友情,都成为美好的回忆,永远留在那天在场的每一位同志的心头。
海棠花年年逢春都要盛开,我们对敬爱的周总理,对中国人民在艰苦的革命斗争岁月中一切真诚的国际友人的思念,是永存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