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乞丐村”变成幸福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1-11
第4版()
专栏:通讯

“乞丐村”变成幸福村
“山口大队由乞丐村变成幸福村了!”
1981年底,记者在福建省东山县采访,这一消息象一块磁铁把我们吸引去了。
走近村庄,只见一片绿色林海,步入林海深处,才发现一座座白墙红瓦的新房屋;在村旁和一排排护田林带中,是一方方棋盘似的甘蔗林、地瓜园、花生地。一进村,我们就看到一幢雕墙刻壁的新楼房。我们以为是一家阔气的华侨住宅,进去一问才知道,原来是远近出名的“老乞丐”林秀娥家。
62岁的林秀娥兴高采烈地对我们说,她一家12口人,老大、老二在县里工作,三小子驾驶手扶拖拉机,她和女儿种地、养猪。1981年收入8,000多元,给老二娶了媳妇,买了一台“手扶”。这座楼房是去年完工的。近年来还添置了二台缝纫机、一辆自行车,家里人都戴上了手表,跟过去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旧社会她丈夫当乞丐十多年,家里主要靠野菜充饥。现在家中有2,000多斤余粮。眼下的日子比吃花生还香、比吃甘蔗还甜!
大队干部告诉我们,由5个自然村组成的山口大队,解放前是一片白茫茫的沙滩,每年秋冬风沙狂起,总要吞噬一些房屋和农田。这里人们“谈沙色变”,称凶恶的风沙为“沙虎”。那时候,全大队有一半人家逃荒讨饭当乞丐,或者飘洋过海卖苦力。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党领导山口人民在茫茫沙滩上大力种植木麻黄,在沿海造起防风林带,里面造起护田林带,制服了风沙,逐渐形成了生态平衡。近年来又落实了生产责任制,大伙干活的劲头越来越大,生产和生活水平似东海波涛,一浪高一浪,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全大队352户中有92%以上的人家住上了新房。山口的变化,使去南洋谋生的游子也纷纷回到了故乡,单赤山村就已经回来了5人,林春楼就是游子回故乡的代表。
党支书林亚孙领我们来到林春楼家。她十分感慨地对我们说,解放前她一直跟母亲要饭,后来要饭也难以活命,只好忍痛丢下8岁的儿子托母亲照看,含泪去了新加坡,挣几个血汗钱寄回来。粉碎“四人帮”后,她毅然回到了家乡,与朝思暮想的亲人欢聚一堂。她激动地说:“天涯海角,还是社会主义祖国好,还是我的家乡好!”现在她的儿孙们有的种田,有的当了汽车修理工,有的做木工,去年收入2,000多元。正在盖一座新房子。
“去年山口最富的要算陈水生,他是我们大队第一个‘万’字号。”大队干部介绍后领着我们来到陈水生家,他家12口人,6个劳力,去年承包16亩地。他那两层五厅的新楼房里,所有的粮桶、米缸装满了花生、地瓜丝、大米,还有许多地瓜、花生堆放在地上。陈水生高兴地对我们说,他家从来没有收过这么多东西。大队干部递来一张年终收入表,水生名下填着几个数字:1981年向国家交售花生收入1,000元,交售4头肥猪收入1,100元,耙树叶收入1,900元,家中自购的一台拖拉机运输收入6,350元等,合计收入11,000元。陈水生深情地说:“乘凉不忘栽树人,我们的幸福来自党的爱民好政策!”
新华社记者
陈明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