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老红军的晚年——兴国县“红军村”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1-12
第4版()
专栏:

老红军的晚年
——兴国县“红军村”见闻
离职还乡到老家,
亲朋相聚话桑麻。
夜阑常忆苏区事,
愿将心血灌“梅花”。
这是离休后居住在江西兴国县“红军村”的老干部张方毅写的一首诗。这位红军老战士目前正在用有生之年撰写一部反映苏区农村革命斗争的中篇小说《红梅乡》。这首诗表达了他的美好愿望,也反映了居住在这里的十多位离职休养的红军老战士丰富的晚年生活。
“红军村”,是人们对兴国县城东面一个山庄的尊称。这是个依山傍水、景色秀丽的所在:半山坡上的葱郁树木,掩映着幢幢红砖瓦舍;山坡下的人工湖里,清水如镜,鱼儿畅游。这里离县城近,附近有商店、粮站、影剧院和医院,物资供应、看戏看电影或就医要药都十分方便。当我们来到这里时,正逢县商业部门和供销社的售货员送货上门。他们有的推车,有的拿秤,吆喝着摆开了货摊,一些头发斑白的红军老干部和他们的家属都从各个家门走来,围着货摊选购各自需要的东西。“红军村”党支部书记、红军老干部胡少明高兴地对我们说,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对我们这些老同志照顾得很好,逢年过节都送货到村,对缺少劳动力的老同志,还把柴米油盐送到家。县人民医院的医生,每年定期给我们检查身体。有病的,可在专门开设的老干部病房得到精心治疗;理发店的同志也主动到这里来,给行走不便的老同志理发。我们出去参观学习或办事,县民政部门都备有小车负责接送;看文件还和在职时一样,按规定送到我们手里。总之,在这里居住,大家感到既舒适又方便,生活过得愉快而又有意义。
我们走进红军长征途中的重机枪手温盛禄的家门,他正忙着给花木浇水。他领着我们参观他的庭院,兴致勃勃地介绍自己培育的几十种花果树木:北方的红枣、葡萄,南方的广柑、金桔;香气温馨的白玉兰、色泽鲜艳的红石榴、名贵的云南山茶花……。真是满院花果飘香,令人赏心悦目。
这个十岁起给地主放牛、当年参加过反“围剿”的红军老干部说,他原来在山西省公安部门担任领导工作,患有严重的关节炎和胃病,连走路上下班都感到十分吃力,后来他离休了。开始,组织上打算在太原给他盖房子安家,他觉得住在大城市,空气不好,过于吵闹,不利于养病,不如回到江西老家,在一个青山绿水之地,静心休养。1966年,他们全家来到“红军村”落户。这些年,他不仅养花种树,还每天起早坚持锻炼。现在,他能一口气跑6,000多米。他感慨地说:“离休以后,我的身体比以前好多了!”
红军老干部刘恋是个书法迷。他告诉我们,还是在瑞金红军总部工作的时候,军委首长对他们这些“红小鬼”提出过一个严格的要求,要他们每天练习写100个字。从那时候起,刘恋就爱上了书法,平时一有空就练习。离休之后,他更有时间专注于书法了。日久天长,他练出了一手好字。当我们提出想看看他写字时,他欣然同意,当即挥笔,写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两行诗句,字迹苍劲有力,煞是好看。现在,他除了自己写字外,还教六岁的小孙子练字,要把书法艺术传给下一代。
这些红军老战士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继续为人民做好事。原武汉部队后勤部某部副部长钟连燊,1927年就在家乡兴国县高兴地区搞农民运动。1962年离休回乡后,保持当年苏区干部“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的好作风,经常到农村作调查,和社员促膝谈心,帮助群众解决困难。
一次,他来到高兴公社黄群大队,看到黄群河上一座木桥被山洪冲毁,过河要绕十几里山路,给河两岸的社员生产、生活造成了困难。他当即找到大队干部,和他们一起沿河察看地形,提议自己动手,在河上建一座永久性石桥。他把自己积蓄的1,400元交给大队党支部书记,并交待说:“修桥靠大家,石头山上打,我拿点钱作工具修理费。”在钟连燊的带动下,群策群力,一座16米长的石桥很快就建起来了,过桥的群众高兴地说:“老红军重回故乡来,帮助我们架起了便民桥!”
新华社记者 蒋秋生 王达智 张香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