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呼吁宣传劳动妇女的形态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1-12
第4版()
专栏:

呼吁宣传劳动妇女的形态美
鲁家松
近些年,美的禁区打破了,美回到了生活中间。人们爱美的天性再不受到压抑了。这当然是好事。可是,随之也出现了一种倾向:工厂里一些青年女职工为了追求美越来越害怕从事体力劳动,变得越来越娇弱了。她们害怕露天作业阳光晒黑皮肤;害怕粗笨的机器使手指变粗,手掌变厚;害怕大幅度的劳动动作使腰身变宽,失去苗条,等等。平日在体力劳动岗位上,我们更是常常听到叫苦声:“阿拉吃不消!”看到请求书:“我要调换工作”。有的姑娘,一接触力气活,就“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病假条纷至沓来。有的工种明明规定不准留长发、戴手套,可是,为着保护她的一头垂肩长波浪,一双涂玫瑰红指甲油的纤手,却不惜违章操作,以致造成人身事故。
目前我国工矿企业的自动化程度还很低,大量的工种仍需靠艰苦体力劳动来完成。如果我们的青年女职工一个个象上面那样追求“美”,怎么能组织好劳动生产呢?这几年,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待业女青年劳动就业问题,费尽了心血。尽管许多工厂企业有困难,仍然千方百计接受安排她们进厂工作。可是,今天体力劳动岗位上的女青工,比之于五、六十年代的女工,劳动素质已大大降低了。究其原因,一是有些女青年劳动观念差,鄙薄体力劳动;二就是缺乏正确的审美观念,把美与劳动对立起来,爱“美”不爱体力劳动。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劳动妇女的美?青年女工应该追求怎样的美?我觉得青年人爱美是无可非议的,但是真正的美应该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热爱劳动,用自己劳动的汗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这正是内在心灵美的体现,而从外在形态美来说,劳动不但不与美相对立,相反它能创造出人体的健壮美。鲁迅说得好:“看一位不死不活的天女或林妹妹,我想,大多数人是倒不如看一个漂亮活动的村女的,她和我们相近。”生产劳动,不仅使人对世界建立了审美的关系,使人产生美感,而且也赋予人以健康的活动的美。我国古代美女西施,出身于浣纱女,乐府诗中美女罗敷,是一位采桑女,就是一个证明。可是,今天我们不少女青年心目中美的形象只有一种固定模式:身如柳,腰如蜂,肤如玉,指如葱,把国内外女影星和月份牌上美女像作为衡量美的形象的唯一标准。显而易见,追求这种美而害怕体力劳动,这只能说是审美观点上的一种偏颇。如果让这种审美观点在青年女工中蔓延,那我们的四化建设就将失去一支有健壮体魄、有较强劳力的妇女体力劳动大军。
青年女工中产生审美观点的这种偏颇,不能不说同近年来我们宣传工作的缺点有关系。不少电影中的女主角化妆越来越洋,塑造劳动妇女形象不突出劳动美、健壮美。一些挂历和刊物封面充斥浓妆艳抹、矫揉造作的美女特写镜头,很少表现劳动妇女的飒爽英姿。一些经过画家“标准化”处理的小说插图,劳动妇女形象“脱胎换骨”,个个象临风弱柳的“深闺小姐”。因此,请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们今后多注意表现劳动妇女的形态美,多深入生产第一线,捕捉劳动妇女美的形象,多反映工农业战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巾帼英雄的丰采,看来不是多余。以活生生的劳动妇女美的形象对广大女青年进行美育的熏陶,这对纠正一些青年女工中审美观点的偏颇,看来是有必要的。还有,现在有的生活杂志,连篇累牍地讲穿戴,讲美容,讲皮肤保养,讲身材曲线,甚至照搬照抄西方养尊处优的资产阶级小姐、太太的一套。这类宣传是不是也应该考虑社会效果,避免宣传偏颇的审美观点呢?
(原载《解放日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