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严峻的历史和史学的虚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1-12
第5版()
专栏:报刊文摘

严峻的历史和史学的虚实
李侃
历史科学也同任何一门科学一样,它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人们通常称道有真知灼见、学有专长的人叫做有“真才实学”。可见人的才能有真假之分;学问有虚实之别。评才论学,当然是尚真而鄙假,崇实而抑虚。问题在于怎样认识和理解历史学的实和虚。历史学作为社会科学(或称“人文科学”)的一个门类,它是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学科。就它的功能来说,并不象应用科学那样
“实在”;就它的研究成果来说,也不象自然科学那样便于检验。它的虚和实,具有自己的要求和特点。
说到史学的“实”,往往有一种从直感而产生的看法,就是写历史必须是真实的历史。古人称之为“信史”,或叫做“秉笔直书”。这无疑是不可违背的原则。研究历史,如果离开了事实,或者歪曲了事实,那也就离开了或歪曲了真理。而离开了事实和真理的历史,当然也就根本不成其为科学。
但是,如果把历史学的“实”,理解为仅仅限于罗列史实,考订史实,搜集史实,证明史实,那也还不能说就是“实学”的全部内容,更不能说这就是历史科学的全部任务。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并不能以搜集片断的未加分析的事实为满足。因为僵死的事实不能描绘出历史实际的生活过程。
研究历史也同研究任何问题一样,“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这也是我们研究历史的一条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问题在于从什么样的事实出发,要进行怎样的研究和得出怎样的结论。人类社会的历史,源远流长,千变万化,复杂纷繁,千头万绪。任何一个历史学家,也不可能把历史上发生过的一切事实都弄得清清楚楚,事实上也没有这样的历史学家。任何一个研究历史的人,他总要选取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课题,也就是选取要研究的事实。这种选取,不能是任何别人的命令和意志,而应该也只能是取决于研究者自己的专长、志趣和眼光。在恒河沙数,千差万别的历史事实中,什么样的事实性质重要,值得考证,值得研究;什么样的事实无关大局,不需要考证和研究,或者即使考证清楚了、研究明白了,也没有多大意义。对此,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能由任何人来作出规定和裁判。但是,历史事实(包括与事实密切相关的历史人物或思想学说)的大小轻重,以及它们在历史上所发生的作用和影响,也并不是无法衡量的虚幻之物。大体可以这样说,凡是有助于研究和揭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助于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有助于认识历史进程、变革、发展趋势的事实(包括人物和思想学说),就是重要的和比较重要的,也就是值得考证和值得研究的课题,反之,那些琐屑细小,与社会历史的进程、规律、变革、趋势无关或关系极小的事实,尽管它们在历史上发生过,并且是大量的,也无须乎花很多功夫去考证和研究。
不时听到一种说法,认为研究历史,选择课题,范围愈狭窄愈好,题目越小越好,过程和内容越细越好,研究的问题越冷僻越好。理由是这样既可以就“实”而避虚,又可以很快出成果。而研究大问题,就会“大而无当”,流入空泛。这恐怕是对历史学“虚实”的一种误解。不占有大量的详细的材料,不作刻苦的思考、分析和研究,任意抓住一个大问题,泛泛而谈,这种大而空的学风是不足为训的。但“大而空”的反面未必就是“小而实”。研究对象和内容的狭、小、僻、细,并不能一概视为“实学”而胜过“大而无当”的空疏。当然,这不是说“小题目”就一概没有研究的价值,在某些看起来是“小”的课题,因为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往往可以因小见大。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一个历史人物的剖析,往往可以窥见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一种思潮、一种趋势。研究历史,不但不一般地轻视、排斥“小”题目,而且应该重视和提倡研究那些有着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的具体问题的具体研究。只是不应该为了图省事、走捷径、抠冷门、找偏题,而把时间和精力心思花费在那些“小而无当”的僵死事实的搜集和堆砌中去。
什么叫“实学”?对研究历史来说,就是从历史事实出发,严格忠于历史事实,具体分析历史事实,提出切实的见解,得出科学的结论,归纳起来就是要“实事求是”。用这种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去研究历史,就会有益于弄清历史的本来面目,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认识历史上的是非得失,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从而有助于指导现实的运动,有益于人民的事业。如果这种理解大致不错,那么所谓“实学”就绝不能仅仅限于史料的发掘和整理,史实的搜集和考证,以及热衷于琐细史事的铺叙。如果把这些视为唯一的“实学”,并且形成一种学风(不是说现在已经形成了这种学风),它就要从表面的“实”向本质的“虚”转化。这在中国的史学史上是不乏先例和有过沉重教训的。
很难设想,历史学的研究者对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没有自己的指导思想,没有自己的分析、判断。研究者对于客观的历史行程和历史事实必须采取客观的态度,历史事实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更不允许篡改和臆造。但是研究者也并不是简单的历史摄影师和历史记录员。面对客观的历史事实,需要冷静、刻苦的思考和分析,找出这些历史事实发生、发展和终结的社会历史原因,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它们对社会历史进程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从而对历史的是非得失、经验教训作出判断。这种从事实出发的分析判断,就构成研究者自己的观点、心得和评论。事实是客观的具体的,分析和评论则是反映客观具体事实的思维和抽象。这种分析和评论,越是符合客观的历史实际,就越是接近真理,越是有助于揭示历史的客观规律,当然也就越高于事实。对于这样的分析、判断和评论,是不能讥之为“空论”的。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决不是僵死的教条,更不能成为束缚历史研究者思想和手脚的框框。它给研究者以研究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给研究者以智慧和勇敢。它能使研究者放开眼界,扩大视野,敢于探索,勇于攀登。在科学研究领域,划定范围、设置禁区、限定题目、预作结论,这决不是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历史研究,应该是研究领域的开拓和扩展,史学的发展和繁荣,而决不应该是研究范围的狭窄和研究内容的偏枯单调,甚至是史学的萎缩和萧疏。
原则不是研究历史的出发点,但不等于研究历史可以没有原则和不要原则。我们明确宣布研究历史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这决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有什么别的奥秘,而是因为它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的真理,是科学。科学的理论,决不是“虚”的东西,而是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武器,是打开历史奥秘的钥匙。研究历史,如果只记得一件一件的事实,只看见历史上一个一个的现象,而没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没有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那就会在令人眼花缭乱、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无所适从,迷失方向。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事论事,鼠目寸光。
(摘自《史学集刊》复刊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