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把“孩子”拾回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1-12
第8版()
专栏:

把“孩子”拾回来
许锦根
听说某校有几位应届大学毕业生,想提出倡议,分配时自愿到祖国最需要、环境较艰苦的地方去工作。不料,此事引起了同班一位曾在农村插过队的同学的感慨:“想当年,我们的热情比你们还高,可结果呢,‘四人帮’强奸了我们的激情,文艺作品中也说我们是小资产阶级狂热,受了愚弄,你们还要走我们的老路?”云云。听了这些话,勾起我心灵的隐痛,仿佛有条蛀虫在啃噬。
无庸讳言,这个学生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如果不是健忘,人们都会记得,建国以后,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掀起了每年一度的大中城市青年学生到农村、边疆、工矿、基层工作的热潮。那时流行的不少豪言壮语,如“革命青年,四海为家”、“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将青春和热血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等等,至今回想起来还觉得心头有一股热流在沸腾。青年一代表现出来的强烈革命激情,受到了党中央和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度赞赏。“文化大革命”中,许多青年怀着真诚的革命热情,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在困难的条件下,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但林彪、江青一伙在这方面搞了许多极左的东西,给国家和人民,以及青年带来了很大损失。对林、江一伙极左的一套,批判是应该的。问题是要有分析。因此如何正确评价知识青年当年的革命理想和激情,不仅是青年,也是社会舆论与宣传中不容回避的一个问题。
本来,把林彪、“四人帮”鼓吹的极左思潮与当代青年的革命热情加以区别,是并不困难的。可惜,前一时期我们的某些宣传,包括部分以知青下乡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出现了一些偏颇。在少数文章和作品中,把青年们的真正的革命理想和献身精神当作“极左思潮”加以挖苦和嘲讽,给以否定。这就伤害了青年们的感情,重犯了恩格斯嘲笑过的把澡盆里的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出去的错误。
现在的问题是: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出去以后,应该怎么办?有些同志不能正视这个现实,他们以为,只要拿起过去使用过的一些标语口号,造一番声势,问题就会解决。这种看法未免有点天真。殊不知当年的那些标语口号,即使现在仍行之有效,也因为它们受到过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染指,后来又被当作极左思潮招致批判,因而在今天的一部分青年中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光泽。要想使它们重放光华,成为青年一代的心声,就要细致地做一点工作。第一步,恐怕是先得为革命青年的理想、热情和献身精神“正名”,消除前一个时期对它们的嘲弄所产生的错误影响。前不久在首都上演的上海农场青年的话剧《在这块土地上》,做的正是为理想和热情“正名”的工作,效果是好的。我们还需要按照党的路线,更多地做好把“孩子”拾回来的工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