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逝者和生者的欣慰——记《刘少奇选集》(上卷)的编辑出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1-15
第5版()
专栏:

逝者和生者的欣慰
——记《刘少奇选集》(上卷)的编辑出版
邓力群
面前是刚刚出版的《刘少奇选集》(上卷)。一页一页地读下去,少奇同志严肃恳切的神情,略带湖南口音的、缓慢而清晰的话语,与编辑这本书有关的往事,一一涌在了眼前。
那是1960年。《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编定以后,毛泽东同志建议编辑出版少奇同志的选集。毛泽东同志曾经多次提出这个问题,少奇同志总是表示,党的领导人中间,除《毛泽东选集》之外,不要再编个人的选集了,可以考虑编辑出版中共中央文集,其中收中央可以公开发表的文件,也收毛泽东同志之外其他领导人的一些讲话、文章,比如恩来等同志的一些讲话、文章。此事延宕多年,终未实现。毛泽东同志再次建议编辑出版少奇同志选集之后,这年冬天,中央书记处采纳这一建议并为此专门作了决定。少奇同志组织观念很强,尊重党中央的集体领导,这时也只好表示同意了。
第一件工作,是从少奇同志文稿档案大约三百万字中,选出一个可用文稿的目录。卷帙浩繁,年代久远,考虑当时背景已属不易,适应当前情况更费斟酌;终于有了一个选目,而少奇同志却离京南下,第二次往湖南调查去了。编辑小组几个人专门到长沙向他汇报。他耐心听取编辑小组的意见,提出还可以删去一些什么篇目、增加一些什么篇目,反复表示:现在党、国家和人民正处在困难时期,工作这么紧张,自己的思想和精力不能不集中于研究当前情况和解决当前问题,实在没有心情回过头去看多少年前的文章,不过既然书记处已经作了决定,工作照常进行就是了。
1961年5、6月间,少奇同志从长沙回到北京,编辑小组同志第二次向他汇报。汇报中说到,现在看来,有些文章中的个别提法需要作必要的修改。比如1943年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上的《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思想》一文,提出区别真假两派马克思主义者,是很重要的,但是又把陈独秀、彭述之和中国的托洛茨基主义,把李立三路线,把内战时期的几次左倾错误,统统概括为中国的孟什维主义。孟什维主义用于陈独秀是可以的,用于内战时期的三次左倾错误,特别是用于王明,就同1945年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王明犯教条主义错误的提法不一致了。少奇同志说,看来的确需要修改,索性题目也改成《区别真假马克思主义》,文章内容,除了上边说到的,恐怕还有些地方需要作相应的修改,让我们再斟酌一下。编辑小组同志又提出,《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理论修养的部分讲得不够充实,是不是需要作点补充。少奇同志也同意了。他还指出,对作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好学生这个提法,也要进行恰当的修改。
在谈话中,少奇同志再次表示,他要集中精力抓当前的工作,确实没有心情重读过去的文章。他同时谈到一个很重要的思想:过去公开发表的一些东西,经过这么多年了,现在党内外、国内外人们还记得起、愿意看、能看得下去,觉得对自己还有帮助的,主要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为什么呢?想来想去,可能是因为在党的建设的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着重是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很少从每个党员应该怎样加强自己的思想意识修养、理论修养和党性锻炼,确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以有效地贯彻执行这些路线、方针、政策的角度,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我们党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一贯重视制定各个时期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又重视这方面的问题,而且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是根据多年对党内生活的观察,对党员种种表现的观察,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总结。
在编辑小组遵照少奇同志意见继续工作的期间,他又到东北林区调查了一次。他说,林区工作很重要,但是历来很少有中央领导同志去那里深入了解情况。从林区回来,由于旅途劳顿,中央批准他到广东短期休息。编辑小组希望利用他休息的时间,在他的亲自指导下对文稿进行一次系统修改,也得到了他的同意。此时正值中央要召开扩大的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编辑小组来到广东,他却已经匆匆返回北京,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会议的准备工作中去。这样,编辑小组就在广州花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初步完成《刘少奇选集》(上卷)的校正、修改、补充工作。下一步就是送他审阅了。
党内外同志得知中央决定编辑出版少奇同志选集的消息,都很高兴。七千人大会期间,很多同志指出,
“大跃进”中有的党员犯错误,在党和群众关系的问题上出乱子,基本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党性,放松了思想意识的修养和理论修养。考虑到这种情况,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加强党员的党性锻炼,培养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仍然极其重要。因此建议,如果选集不能很快出版,请少奇同志先把有关党员修养、党性锻炼方面的讲话、文章一篇篇审定,公开发表、出版,配合大会精神的传达和贯彻。少奇同志的注意力,还是在解决当前工作中的问题上,又一次表示,要从头到尾看过去的文章,一下子转不过来,但是听到到会同志的强烈反应,也还是同意陆续出版《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内斗争》和《论党》。他过去就说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1939年初次发表的时候,限于当时的条件,没有引证毛泽东同志关于党员修养、党性锻炼方面的意见。其实,我们党在这方面的经验,首先是由毛泽东同志很好地总结了的。这次,他又特别强调,要编辑小组一定充分引证毛泽东同志的意见。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稿子送去,他前后看了多次,对编辑小组作了补充的理论修养部分不大满意,觉得只引用了列宁的话和外国党的经验,没有阐述我们党怎样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创造的许多新鲜经验。他自己动笔写了书面要点,把编辑小组的同志找去,由他口授,笔录了一大段话。这段经过整理,又由他反复修改,已经写入现在稿子的第四节,就是新版单行本第24页第16行到第28页第4行的四个自然段。少奇同志结合我党斗争的历史和党内一些同志的具体情况,深刻地、循循善诱地阐述了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极端重要性。他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是我们观察一切现象、处理一切问题的武器,特别是观察一切社会现象、处理一切社会问题的武器。如果我们不能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器,我们就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在革命斗争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就有迷失方向、背离无产阶级革命立场的危险,甚至可能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成为各种机会主义者,成为资产阶级的俘虏和应声虫。”“革命坚决、斗争勇敢,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宝贵品质。共产党员有了这样的品质,还必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斗争条件下,正确地解决如何革命、如何斗争的问题,才能争取革命的胜利,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如果不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武器,如果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高度修养,要在革命斗争的一切重要问题上,站稳无产阶级的正确立场;要在情况复杂和变化剧烈的环境下,在需要走迂回曲折道路的时候,都能够确定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最有利的方针政策,都能够代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是根本无法做到的。”他分析了当时党内对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左的或右的两种错误态度,认为都是在政治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不能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辨别革命事业发展的正确道路的显著例证。
少奇同志对全文进行过三次修改,然后交代编辑小组把稿子报送书记处审查批准。书记处同志同意后,少奇同志又改了几处,表示没有什么要改的了,可以交给主持人再最后看一遍、定稿。1962年8月1日,《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在《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同时发表。
这年秋天,中央召开了北戴河会议,接着是八届十中全会。在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发展了他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以后提出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观点,进一步断言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资产阶级都将存在和企图复辟,并成为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党在这段工作中的教训,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已经作了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结论。党中央当时接受了毛泽东同志的错误论断,作为当时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少奇同志也是有责任的。但是有一个历史事实却应该为后人所知道,就是党内一些同志,包括在会上作了自我批评的少奇同志,不隐讳地表示了一种忧虑:现在提出阶级斗争,经济调整怎么办?阶级斗争和经济调整怎样相结合?会不会出现这个情况,大家都去搞阶级斗争,经济调整的工作没人做了?毛泽东同志在十中全会结束时的讲话,考虑和接受了这些意见,表示全会重提阶级斗争,讨论阶级斗争,批评阶级斗争问题上的修正主义观点、右的倾向,可是这个问题在全会上讨论就行了,不要向下传达。要接受1959年的教训。1959年在中央全会上批评彭德怀同志,如果不往下传达,层层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就不会中断纠左的过程。所以,这次全会讨论了就行了,回去不要层层向下传达,以免干扰经济调整工作,经济调整工作照原来计划进行。
七千人大会以后,少奇同志和恩来同志、陈云同志、小平同志一直在主持贯彻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这一方针的贯彻,使我国国民经济逐步开始好转。到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国民经济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此期间,少奇同志曾提出不少切中时弊、具有远见、经受住了实践检验的重要意见。与此同时,少奇同志还参加了农村四清的指导。1964年下半年,对农村阶级斗争形势的估计,他比毛泽东同志的估计还要严重。毛泽东同志批评过他,他接受了批评。但是在运动重点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这个问题上,他没有随声附和,表示了明显的保留态度。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谁能想到,《刘少奇选集》(上卷)的编辑出版工作,由重新发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开始,而开始即等于结束。编辑小组同志把其他稿子陆续整理出来请他审阅,他总是说,放下吧,有空一定看。一篇、两篇、三篇,都是如此。接着就是“文化大革命”,少奇同志受迫害、被囚禁、被剥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职务,选集编辑出版工作非但不可能继续进行下去,反而成为林彪、江青强加的一条罪状了。如果不是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没有党的三中全会的召开,没有五中全会为少奇同志平反和重新编辑出版《刘少奇选集》的决定,历史的真相岂不是要继续受到蒙蔽么?
现在编辑出版《刘少奇选集》,情况和过去已经大不相同。对于历史问题的认识比当时更加科学和完善,然而作者却不幸去世,再也不可能亲自对文稿进行修改和审定了。少奇同志历来处事严谨,一丝不苟,倘若在世,一定会充分考虑历史的进程,对已经为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修改、补充,选集的理论水平、思想水平以至结构、文字,将无疑比现在的本子更好些。这次重编,为节约篇幅,去掉了内容大部分重复的几篇,考虑到《论党》已经出版单行本,只节选了其中三个部分;增选了一些电报、特别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的重要电报;凡少奇同志生前发表过或已有手稿的,均保持原貌,只做少量文句和史实的校正。这样,象《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思想》,只在题解中说明孟什维主义系泛指左右倾机会主义,题目和行文就不再改动了。
尽管如此,由于党中央的领导,由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同志的勤奋扎实的工作,这本书还是集中了少奇同志建国前最好的讲话、文章,确切地反映了他对党、对毛泽东思想的主要贡献。尤其是在党的建设、白区工作、工人运动等问题上,他的理论和实践都有很多创见。《刘少奇选集》(上卷)记录了建国前党和人民英勇斗争的历史,总结了党的丰富斗争经验,尽管今天看来个别地方有些不足,但是,总的说来,无损于作者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光辉业绩。它对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革命者、每一个正直的人,都可以从中获得精神的营养。
从1960年开始着手编辑,到1982年正式出版《刘少奇选集》(上卷),居然经过了二十二年。其间变故叠起,曲曲折折,文稿、它的作者以及参加编辑小组的人,都在党、国家和人民的灾难、斗争及胜利中,经过了一次一次的考验。编辑小组的成员中,负责白区工作、国际问题文稿的姚溱同志,负责全书注释工作的王宗一同志,和少奇同志一样,已经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而死,使我们在事成之日的今天,每一念及,悲痛不能自禁。至于当时在理论上、政治上骗取了少奇同志信任并被委以主持选集编辑工作重任的人,则已经露出了原形,走到党和人民的对立面去了。人们对于少奇同志,对于收进本书的文稿,经历了一个认识、再认识的过程,少奇同志及其在思想上、政治上、理论上的贡献,也经历了一个得到爱戴、尊敬和承认,受污辱和受批判,终于又得到爱戴、尊敬和承认的过程。历史无情,好事多磨,二十二年的风风雨雨,党和人民对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三中全会以来各方面工作的深刻变化和伟大成果,不也凝结着少奇同志的心愿,融入了少奇同志的心血吗?这本书终于能够完成编辑工作并正式出版,是对于逝者的安慰;它的留存,又表明少奇同志仍然活在我们心中,这就尤其使生者感到欣慰了。
少奇同志说得好:“我们的党员,不但要在艰苦的、困难的以至失败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而且要在顺利的、成功的、胜利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一个共产党员,在任何时候、任何问题上,都应该首先想到党的整体利益,都要把党的利益摆在前面,把个人问题、个人利益摆在服从的地位。”“他也可能有最大的革命勇敢。因为他没有任何私心,所以他无所畏惧。他没有做过‘亏心事’,他的错误缺点能够自己公开,勇敢改正,有如‘日月之食’。他理直气壮,永远不怕真理,勇敢地拥护真理,把真理告诉别人,为真理而战斗。即使他这样做暂时于他不利,为了拥护真理而要受到各种打击,受到大多数人的反对和指责而使他暂时孤立(光荣的孤立),甚至因此而要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也能够逆潮流而拥护真理,绝不随波逐流。”他这样要求和教育党内的同志,自己也身体力行,成为我们学习的表率。即使是功勋卓著,居于领导地位,已经年过花甲,想的仍然是党的当前工作、人民面临的迫切问题,而不是整理个人的文集。他不耻于作恳切的自我批评,随时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在蒙受历史上罕见的、长期的委屈和遭受到极不公平的待遇的时候,也决不沉迷于个人的恩怨,决不放弃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初衷。他不是专门著书立说、咬文嚼字的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战斗的、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自己为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理论。我们有一些同志可以讲、可以写成套的大话和原则,要人家这样做、那样做,但是却不大想自己是不是也准备做,是不是能做得好,不大想若干年后如果有人拿自己的话和自己的行动比较,将何言以对。鲁迅先生曾经批评有的读书人往往只讲空话以自示其不凡,虽有“高论”,能说不能行,一下子就消灭,而问题却依然如故,“我想,大话不宜讲得太早,否则,倘有记性,将来想到时会脸红。”少奇同志和这种人相反。他的一生,他的每一言行,都经得起最严格的检查。他无需愧对党和人民,无需愧对自己说的每一句话、写下的每一行字。
高风亮节,长存人间。经过半个多世纪艰难复杂斗争严峻考验,少奇同志在政治上、理论上的贡献,已经为人们所公认;作为我们党和人民解放事业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已经在历史上的的确确地站住了。他和他的著作,将永远激励我们奋进。我们要学习少奇同志的文章,尤其要学习他的为人,他的共产主义思想、品质,以此表示对他的最珍贵的纪念。
(《中国妇女》杂志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