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节气与农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1-17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小品

节气与农时
李德诚
庄稼人都知道,不违农时地耕、种、割、收,才能取得好收成,而要适时耕作,就得掌握节气。
节气,就是人们俗说的二十四节气。它跟农作物的关系,所以如此密切,是由于不同的节气,标志不同的日照、气温、温度和季节的变化。“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显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是昼夜时间相等或昼夜最长或最短的明显标志和节气转变的转折点;“雨水”、“谷雨”、“小雪”、“大雪”标志着降雨、降雪的时期和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某些生物受气候变化开始活动或出现的生长发育现象;“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和“白露”、“寒露”、“霜降”则是显示气温情况的。前五个是表示天气炎热和寒冷时的程度及其过程,后三个是表示天气由热转冷的空中水汽的不同凝结状况。
二十四节气虽是我国农民长期积累的农业气象经验,但是,我们在应用它安排农活时,要因地制宜,注意当地具体情况。就说棉花播种吧,华北是“‘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华中是“‘清明’前,好种棉”;华东则是“棉花种在‘立夏’前”。再说播种冬小麦,在长江、淮河流域是“‘秋分’早‘霜降’迟,‘寒露’小麦正当时”;在黄河流域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小麦正当时”,而在华北一带,则是“‘处暑’早,‘秋分’迟,‘白露’小麦正当时”。
差异所以如此悬殊,是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冷暖天气也就有先有后、有长有短。华北一带“‘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东北却是“‘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就是在同一地区,每年的气候虽然大致相同,但也不完全相同。1980年冬天,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比往年同期气温显著偏高,不仅在华北某些地区发生了麦苗旺长拔节现象,就是在东北一些地方,也发生了历年罕见的冻土返浆和蛇出洞等异常情况。
由此可见,要想种好庄稼,既要掌握二十四节气的基本知识,又必须调查研究当地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因作物制宜。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准确地掌握农时,适时地开展农活,争取到好收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