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莫斯科随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1-17
第7版()
专栏:海外游踪

莫斯科随想
迎秀
冒着寒风,我又一次来到红场。时隔20年了,我又排在谒列宁墓的人群里,缓慢地向前移动着脚步。
环顾四周,红场风貌依旧。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陵墓,背靠克里姆林宫,面向红场,庄严肃穆。红场的一端,那座古老、宏丽的教堂,仍然以它彩色斑斓的几个圆顶吸引着游客。可是,除了我们这支缓缓地朝着列宁墓前进的队伍外,红场上难得见到几个人影,就连过去成群地起落在红场上的鸽子,也已杳无踪迹。可能是天气寒冷的缘故吧,夜间刚下过小雪,风扑在脸颊上就象刀锋一样凌厉。虽然,我们知道,这还只是莫斯科的初冬。
这次来到红场,一个念头顽强地在我的脑际盘旋:这里的一切是否别来无恙?20年来有些什么变化呢?……守卫在列宁墓门口的两个苏联士兵,还是那样笔直地挺立,脸上象铁铸一般严肃。我走过他们身边,然后踏着黑色大理石台阶,在昏暗中向下走去。啊,眼前豁然亮处,这位领导过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的巨人正沉睡着,如同过去一样,还是那么安详。自从1924年1月21日与世长辞后,列宁在红场上已长眠了50多年。50多年,他领导人民打下的江山如今是什么样子,他是否知晓?至于近20年来又有哪些变化,他知道吗?其实,就在列宁安息的红场附近,人们也能看到一些表面上的但却发人深思的变化。
红场一带,是莫斯科市中心,也是这座城市繁华的地方,有最大的百货商店。可以说,这儿是苏联的一个橱窗。记得20年前我在这儿漫步、游览时,商店里的食品还是比较充裕的;轻工产品质量虽不那么精致,但还不短缺。既美观又实用的塑料制品,给我留下较深的印象。阔别20年后的今天,当我旧地重游时,我又能看到什么呢?
人们排着长队购买仅有的一种碗口般粗的肉肠,以及限量供应的黄油。欧洲人爱吃肉肠,各种各样的肉肠,品种繁多,色泽鲜艳,黄油更是日常不可缺少的食品,苏联人何尝例外。可现在,莫斯科人能买到这种肠子就算走运了,因为货架上稀稀拉拉地摆着的,只是清一色的鱼罐头,无人问津。再有呢,就是用粗纸袋装着的通心粉。人们明显地感到,只是为了不愿让货架空着,它们才被摆上去。这种景象使我不禁有点儿吃惊。再走走,再看看,供应紧张的何止食品,其他许多消费品,大都也量少质次。难以想象的是,人们甚至买卫生纸都排着长队,而且谁都竭其所能最大程度地利用自己侥幸得到的机会。我看到一位老太太面露喜色,左手提着满满一网兜的卫生纸,右手还抱着三卷,蹒跚而去。原来,莫斯科卫生纸短缺已是很久以来的事了。过去途经莫斯科,我们总爱买几个胶卷,在红场上照几张像片留念。想不到的是,如今在偌大的莫斯科,有时竟连胶卷也难以买到。这使人不禁想起英国《每日电讯报》的文章和美国《芝加哥论坛报》驻莫斯科记者对今日苏联的描绘:
“长期以来国营商店有些重要商品就是买不到”;“在俄国许多地区,人们在国营商店已经好几个月买不到肉了……”。
“漫长的严冬突然到来,苏联全国出现食物匮乏的现象,有些地方情况糟透了”;“全国许多商店的货架上几乎是空空的”;“喀山的一位居民埋怨说,这儿就象战争时期……”。
这种情况,这些变化,岂是偶然发生的?克里姆林宫的当权者想些什么呢?他们梦寐以求的是什么呢?他们没有把人民的需要放在眼里,相反,劳动人民创造的大量财富,被他们变成了坦克,横冲直撞地碾压在阿富汗的土地上;铸成了大炮,整日轰击着柬埔寨的人民和村庄……。“要大炮,不要黄油”。数以万计的苏联各族青年被派到国外,充当侵略军和占领军……。正是由于他们的所作所为,苦了苏联人民!
红场,表面上一似当年。可是,20年的光阴过去,苏联毕竟已非往昔。我眺望着列宁墓后侧的斯巴斯基塔上的大钟。是它,一分一秒地目睹着这20年的变迁;我凝望着克里姆林宫墙内的巨大建筑物。是它们,见证了苏联当权者追逐世界霸权的一切决策和倒行逆施。而当他们这样干着的时候,竟然打着列宁的旗号,胸前佩带着“列宁勋章”,还小心翼翼地让红场和列宁墓保持着过去的样子……幸而,“死而有知”和“在天之灵”一类说法都是荒诞的,否则,目睹苏联人民处于今天的境地,列宁又怎能在红场上安息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