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北茭渔民唱新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1-19
第2版()
专栏:

北茭渔民唱新歌
福建连江县的北茭大队,与马祖岛只有一水之隔。听说如今那里面貌大变,变成什么样子呢?我们决定上北茭看看。
大队干部领着我们来到了新建的渔港码头。码头上熙熙攘攘,欢声笑语,热闹非常。嗬,一条条渔船满载着白花花的鱼货回来了!许多人拿着长竹杠、大箩筐,争先恐后地把鱼船上的鱼一筐又一筐地抬上岸来,或送去加工,或交收购站。刚返港的二队大艋组组长俞长松兴奋地告诉记者:“我们这条船是今天早上出海的,捕了28筐七星鱼,有4,000斤,可收入500多元。1981年度可收入10万元,除了成本,每人纯收入可达3,000多元。象这样干下去,大有奔头!”
真是今非昔比。党支部书记王增金很感慨,他说:过去我们吃了“大锅饭”的亏,一个队多到100多人,一条船几十人,另有几十人在陆上窝工。全大队1,300个劳力,因缺渔具少资金,有500个劳力没有事干,东游西逛。分配不看每条船的产量、质量,都是“一拉平”,积极性“拉”完了。这两年放宽了政策,队划小了,以船核算,特别是允许、扶持下不了海的劳力自愿结合,自筹资金,合股经营,不仅劳力都下了海,而且400个辅助劳力也就了业。传统的钓镰作业也恢复了。家家无闲人,人人有事干,大伙愈干劲愈大。1981年度同1979年度相比,鱼货产量由2.7万担增加到7.9万担;产值由41万元增加到240万元;固定资产由68.5万元猛增到204万元;社员分配由亏本3.7万元到盈利分配84万元,每个劳力纯收入646元。
生产发展了,生活改善了,渔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变化。我们在水产收购站了解到不断上升的收购数字,例如主要产品之一的虾皮,1979年收购27担,1980年收购523担,1981年已收购1,754担。我们问:“为什么收购这样好?”在旁的一位渔民抢着回答:“党有富民政策,民有爱国行动嘛!”
本报记者 陈明星 许一鸣
本报通讯员 腾凤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