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石油形势趋向缓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1-22
第7版()
专栏:外论摘要

石油形势趋向缓和
不久前,法新社发表了记者让—路易·勒马尔尚写的题为《石油形势趋向缓和》的报道,现摘译如下:
1981年年底各国石油价格相继下降,工业化世界的石油晴雨表又预示着会有持续的晴天,与此同时,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不少国家则将面临财政问题。
去年第一季度,一桶原油的平均价格从33.28美元增加到35.98美元,到圣诞节的前夕,每桶的平均价格已降到了34美元。
1979年全世界平均每天消耗5,200万桶石油,到了1981年,每天消耗的石油就下降到4,640万桶(全年合23.2亿吨),而1982年的日平均消耗量甚至还可能下降到4,600万桶。
从1978年到1981年,缺乏“黑色金子”的发展中国家用于购买石油的支出增加了一倍多,即从300亿美元增加到了800亿美元。例如,土耳其、巴基斯坦和坦桑尼亚,它们用于购买原油的费用就占去了它们全部出口收入的50%以上。
西方国家在这段时间里曾一再卡紧“石油的关口”,使能源的利用更为合理:生产同样数量的物资,现在所消耗的石油只等于1973年时的70%。
在包括美国、日本和欧洲主要国家在内的经合组织的24个成员国中,1980年的石油消费下降了8%,1981年又比1980年下降了5%至7%(法国下降了10%)。
1981年美国使自己的石油进口减少了差不多一半,从而减缓了世界石油市场的紧张状况:1979年每日进口量曾达到690万桶,到1981年11月时,日进口量下降到了380万桶。
然而,如果说“石油重负”这个词可以弃置不用了,那又未免为时过早:在美元(石油结算货币)升值的影响下,欧洲经合组织按当地货币(法郎、马克、英镑……)计算进口的原油价格,在1981年已从21%增加到了23%。对法国来说,石油费用已从1980年的1,130亿法郎增加到今年的1,300亿法郎左右。
现在,石油的消费国家正处于一种同1976年的形势相类似的形势中,当时,石油市场在1973—1974年的第一次冲击后,已恢复了平静。石油生产国的情况也是一样:它们是生意萧条的受害者,它们的石油生产速度不得不降到每天2,000万桶。
由于连续出现减价浪潮——如非洲国家出产的轻质油价格从40美元降到38美元——,石油输出国组织又得以重新提高它的石油产量。
国际能源机构的资料表明,在八十年代中期,随着发展中国家国力的上升,全世界将每天需要石油输出国组织提供石油达2,600万至2,700万桶,即比为1982年预定的数字要超出300万到400万桶。
石油问题分析家认为,对于石油输出国之外的其他国家,不应当夸大(它们)在未来的年月中取得解决办法的希望。英国以平均每天生产190万桶的水平上升到世界第七位石油生产国,但是,从现在起到八十年代末,它的石油生产将处于停滞状态。
从石油方面的前景来看,世界第一大产油国——苏联,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增产最低的一年,只在1980年每天平均生产1,203万桶的基础上增长了1%。莫斯科已经宣布将减少对经互会某些国家(主要是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的出口。
在1981年年底,世界的石油形势还是比较好的。但对于消费者来说,第三次世界石油危机在未来学研究者的设想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