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在雪山草地引出了清泉 基建工程兵水文部队某部不辞千辛万苦,在川西北草原调查水资源,为各族人民造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1-23
第2版()
专栏:

在雪山草地引出了清泉
基建工程兵水文部队某部不辞千辛万苦,在川西北草原调查水资源,为各族人民造福
在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的川西北雪山草地,战斗着一支年轻队伍,勘察着地下水源,为各族人民造福。这就是基建工程兵水文部队某部。五年多来,这支队伍初步查明川西北草原地下水分布规律和沼泽成因类型,找到了每年总流量为52亿吨的地下水资源,向国家提交四份水文地质成果报告,填补了川西北高原的水文地质资料空白。
川西北草原地处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带,有终年积雪的大雪山,有星罗棋布的沼泽地,总面积为1.6亿多亩。这里以饲养牛、羊、马为主,还盛产军马中的良种——河曲马,是我国三大牧业基地之一。但是,由于地表水淤积,造成牧草腐烂,干旱草场又无水灌溉,草原退化,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因此,查明沼泽地的成因和地下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开发利用,已成为四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1977年,基建工程兵水文部队某部来到川西北草原执行水文地质普查任务。这里时而狂风呼啸,时而暴雨倾盆,时而冰雹骤降,但他们爬雪山,过草地,住帐篷,吃野菜,转战在千里草原。某团一直在红军爬过的大雪山——夹金山一带工作。这里海拔4,500米以上,是个“六月雪、七月冰、一年四季都过冬”的高寒山区。再加上高山反应和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人们常常头昏眼花,胸闷气短,脸上脱皮,嘴唇干裂。还有的拉肚子,流鼻血,头脸浮肿,四肢无力。指战员们坚定地说:“当年红军爬雪山还遭到敌人的围追堵截,今天,我们遇到的困难再大也没有红军的大,一定学习老红军,征服大雪山!”一次,16名干部战士到夹金山一带勘探水源,他们把帐篷支在雪窝里,黄豆咸盐拌米,化冰雪水烧饭。战士陈占清和实习生马家录负责勘察夹金山冰川河谷的分布范围和成因类型。凌晨,他们就上路了,刚走到半山腰,气温突然下降,冷风卷着雪花向他们扑来,两个人都冻得牙齿打颤,但他们仍然坚持往上攀登。到4,300米高处的一个垭口,蚕豆大的冰雹打在脸上疼痛难忍,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陈占清只觉头昏腿软,昏迷过去。马家录赶紧扶起战友,吃了几片药,搀扶着他又继续爬山。到了山顶,他们抓紧描绘冰层积雪厚度、雪线高程、采集冰水样,终于查明了现代冰川河谷的规模、特征,新构造运动的强度及其与地下水的关系,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在沼泽地工作危险更大。这块草地面积8,000多平方公里,上面长着水草,底下是几米到几十米深的泥潭,人畜掉下去就会越陷越深。指战员冒着生命危险,多次横穿草地,在沼泽里测水流,取泥心,化验水质,布设钻孔,开机钻进。一次,二连技术员吕海林、杨先彬带领一个普查小组,来到若尔盖草地中心的哈丘湖工作。纵横数百里的沼泽洼地上面笼罩着浓雾,下面是一片片呈淤黑色的积水,散发出一股股腐臭的气味。他们身上拴着绳子,手里拄着棍子,向沼泽深处探索前进,一个人陷进去了,大家立即拉着绳子把他拖出来。到了湖中心,立即展开紧张的工作,用洛阳铲捣洞,用手摇钻打孔,连续干了一个多月,终于查明了哈丘湖一带的地下水分布情况和沼泽成因。
在这场战斗中,工程技术人员处处走在前头。担负编写川西北草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的工程师杨伟量,对沼泽地每一条设计路线,每一个钻孔都亲自到现场观察,带领普查小组三次穿过地图上标有“不能通行的沼泽禁区”地段,踏遍了几千平方公里的川西北草原。他的脸上不知脱了几层皮,嘴唇裂过多少次口,两脚长期泡在污水里,经常红肿,痒疼难受,但他坚持和同志们一道,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探明了川西北草原地下水情况和沼泽成因,并提出开发治理意见,撰写的水文地质普查成果报告,受到国家地质部门和有关专家的好评。
指战员在雪山草地上引出了清泉。当若尔盖草场打出了第一口昼夜涌水量达1,800多吨的水井时,身穿节日盛装的藏族牧民载歌载舞,赶来参观。一位七十多岁的藏族阿爸手捧泉水尝了又尝,无比感慨地说:“当年红军长征路过这里,为我们赶走了豺狼;今天,金珠玛米又为我们驱除旱魔,我们的日子真比奶茶还甜。”
本报记者 卓福田 本报通讯员 谢炳堂 王清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