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更上一层楼——科学管理的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1-23
第4版()
专栏:

更上一层楼
——科学管理的经验
早在1958年,陕西礼泉县烽火大队的科学种田已经闻名全国。大队党支部书记王保京想,农业要发展,光抓种不行,还要抓管。当时他曾提出农业生产要工厂
(专业)化,农业管理要企业化的理想。由于各种干扰,未能实现。三中全会以后,实行了生产责任制,科学管理才从理想逐渐变为现实。
(一)
烽火大队因农活制宜、因土地制宜、因人制宜,建立了以专业承包为主的多种生产责任制,包括小部分包产到户,进一步调动全体社员、全村老小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林牧副工各业全面增产,兴旺发达。
这个大队水利条件好,机械化程度高,工副业和多种经营门路广。大队分别建立了8个专业队、32个专业组、40多个专业户。另外,还把200多亩边远旱坡零星地和河滩地包产到户。这样做,干部、群众各有其位,各尽其责,各显神通,按劳分配,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1981年受灾,粮食不减产,主要是在三夏大忙季节,收麦任务承包给社员,男女老少齐动手,很快就地净场光。灌溉专业组和农机专业组密切配合,抢灌抢种,提前半个多月结束夏播。早种早熟,虽然遭到持续两个月的秋涝,秋粮作物仍然获得好收成。社员王正升是个务菜把式,群众夸他的手脚好比温度计,知地热地凉,啥时种啥不种啥;眼睛如同显微镜,一看菜叶,就知道缺氮、缺磷还是缺钾。去年,他承包了七亩菜地,灾年蔬菜大增产,超产值七百元。烽火队里能人多,人杰地也灵,连过去的拉产田也变成丰产田,社员承包一年,产量就翻了一番。这里的群众还夸队上开了一个“绿色银行”,指的是他们在渠边、路旁、坡上、荒滩植树造林20多万株,已成材的五六万株,还建立了共200亩地的三个果园。
(二)
烽火大队搞好各专业的产值、投资、投工、利润等计量标准,采用内部流通券的办法,促进增产节约,讲究经济效益。
计量标准就是大队给专业组、户、人分别订个杠子(劳动定额)。农工副各业都以前三年的平均产量
(值)为基数,分别确定当年的产量(值)、投资、投工、毛收入和纯利润五大指标,并计算出每个劳动力每天应创造的工值,作为各自的计量标准。大队根据各业五大指标和工值标准,计算出平均工值,作为统一的计量标准。年终分配时,大队从各业上交纯利润总和中扣除公积、公益金,再算出每个工日分多少钱,作为统一的标准工值,最后按照各业和各人完成定额好坏,给予付酬,进行奖赔。
过去,专业组之间、专业组和大队之间,经济往来缺乏必要手续,“满嘴胡子喝拌汤——一抹”。现在不能马虎,大队把当年向各专业组的总投资,印制成相当金额的流通券,一次下发,在本大队内部流通使用。比如,粮棉专业组需要化肥、农药,就用流通券到大队购买;需要机耕、灌水,只要向农机专业组和灌溉专业组支付流通券就行了;还可以雇用本大队汽车送肥、交粮,等等。流通券由大队年终一次结算,节约归己。这样做,手续简便,利益直接,促进精打细算,防止平均主义。
(三)
烽火大队坚持研究和推广科学种田,继续提高农副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作到增产增收。
这个大队舍得花钱出力,搞好科学种田。他们长期同西北农学院、陕西农科分院保持技术协作,派大队主要干部上大学进修,并经常举办训练班,培训农民技术员。多年来,大队支部书记王保京还是陕西省农业科学研究所的特约研究员。现在全大队32个专业组,都分别订阅了对口杂志。当年的业余农业技术学校已办成科研室,有100多亩固定的试验基地,增添了新的仪器和设备,正进行着二十多个项目的试验,其中部分项目已取得成果,用于大田。玉米、小麦大面积亩产千斤的探索也在进行,小麦远缘杂交试验已到了第十代,颇有希望。科研室成了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问事处,良种繁殖专业组也变为换种站。
盛产小麦、玉米的烽火大队,群众吃油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1980年秋后,大队推广自己试验成功的棉油“两育两栽”新技术,社员在承包的130亩预留棉田里,抢种一季油菜,一举收获近4万斤的油菜籽,人均吃到8斤菜油。这项技术,是把油菜移栽在预留棉田,收了油菜,又移栽棉花。一些农学家指出:“这是关中地区耕作制度的一大改革,是解决群众吃油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充分利用光能促进农作物增产,也是烽火大队科研的重要课题,早在五十年代就取得重大成果。“以线带面”就是其中之一。比如,在棉花畦梁上套种红小豆,四月种,七月收,不拉蔓,不影响棉花光照,又提高地力,一亩地还多收百十斤红小豆。这两年,实行了科学管理,这项栽培技术也得到普遍推广。此外,关于造林、果树、饲养等方面也进行了多种科学实验。
(四)
烽火大队实行经济核算,合理用人用物,精简非生产人员,节约管理费用,降低生产成本。
精简干部。现在全大队的队、组干部精简了一半,降低管理费用,减少社员负担。
节约投资。大队实行包投资,节约分成归己的办法。农用塑料薄膜过去用完就扔,一年一换,现在用后洗净晾晒,折叠保存,三年也不烂。仅此一项,全大队一年就可节约3,500元。群众还采取许多办法防止电动机烧坏,全大队大小电动机65台,过去每年烧坏十四五台,1981年修理的只有4台。干部说,以往想到的办不到,现在想不到的,群众办到了。全大队水电、农药、化肥、农用塑料薄膜和机械等项费用,近三年连续下降,由11万元下降为6万多元。
压缩用工。现在,每年农业投工比过去减少30%。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大队劝退了20多名年老体弱的社员。他们算了一笔账:全大队65位老汉老婆都退休了,每人每月补贴5元,全年也不过3,900元,却可节省投工12,000个。每个工值以1.5元计算,就是18,000元。老年人退休后搞家庭副业,还可以增加收入。
这个大队生产成本大降。三中全会前三年,平均每斤粮食成本一角三分八、棉花七角八分。1979年粮食成本降为六分八,棉花六角六分。1980年和1981年,粮食成本都是四分二,棉花分别为3角3分和3角。
这个大队还十分注意节省每一寸土地,多方增加耕地。全队新村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占地160亩,比老村庄减少近一半。人均住房却由5平方米增加到15平方米。多年来,他们修了两个大坝,挖直了一个河湾,增加土地400亩,他们拉鹅卵石,填上三尺厚的土,已经改造了近200亩,还有200亩正在改造。
(五)
烽火大队结合经济管理,加强思想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克服“吃大锅饭”,又防止“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在农工副的分配方面,要承认差别,又不过于悬殊。比如匠人比普通工收入高些,开汽车、拖拉机的比拉架子车的报酬多些,但要注意适当平衡,教育他们照顾左邻右舍。1980年,大队农械厂适应农村责任制的需要,生产一批小农具,完成包产(纯利润)14,000元,净增6,000元。如果超产全部纳入当年分配,人均收入将高出从事农业生产社员收入的一倍半。大队动员他们从中拿出一部分钱购买谷物膨化机,用于扩大再生产,妥善解决了农工副分配悬殊过大的矛盾。
增加公共积累,不断提高集体福利。大队的总收入虽然年年增加,但是他们不主张个人分配过多,而是适当控制。三中全会后,社员分配收入增加了三分之一,每年都控制在一百五、六十元左右。实际上社员得到的实惠还多(约为230元以上),因为大队设有集体福利专业队,不断发展集体福利事业,除统一给社员盖房子(80%的户每户6间,20%的户每户4间,另外还有厨房,工具房和贮藏室,价值三、四千元,而本人只投旧材料折价四、五百元,其余全是大队投资),医疗、入学半免费,幼托和妇产费全部公费外,社员购买电视机、缝纫机、自行车、架子车和一些大家具,队上还补贴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仅此一项,三年共补贴七万八千多元,平均每户补助300多元。现在全队每户都有自行车、缝纫机、立柜,80%的户有电视机、沙发。1980年全队银行存款35万元,多数户存款在千元以上。公共积累也从110万元增加到170万元,扩大了大队的工副业,现在大队有六台拖拉机、三部汽车和大量农机具。
他们很注意提倡互帮互助,照顾五保户。全大队三个五保户,每人每月给50斤口粮,发十元零花钱,每年单衣、夹衣、棉衣各换一身,两年换一次棉被。担水、磨面、看病等都有专人负责。
他们把本队生产计划同国家计划结合起来,处处考虑国家利益。在种棉收入减少的情况下,社员仍然保证国家下达的种植面积。年年超额完成粮棉收购任务,去年粮食超过任务两倍多,棉花超过任务50%。间伐的树木,除社员自用外,全部卖给国家。他们每年换给各兄弟社队的小麦优良品种就有两三万斤。去年他们还为宝鸡灾区捐粮一万斤和衣物400件。
这个队社会风气很好,没有什么歪门邪道,因为党支部作风正,党团员的模范作用比较好,领导干部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支部书记王保京1971年就被吸收为国家干部,先后当县委副书记、书记和地委副书记,但一直坚持不把自己和家庭的户口转到城市,每年都坚持三四个月时间回大队劳动,却不分队里一个钱,连自己的口粮也按商品粮价格向队里交钱。大小队干部、党员多年来所遵循的一条原则就是:坚持参加劳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例如迁住新居,分配蔬菜、水果,补贴社员购买自行车、缝纫机、沙发、电视机等等,总是先群众、后干部。在新村陆续建成中,都是先分给社员,大队干部是最后搬入新房的。
好党风带动了好民风。如今烽火大队到处洋溢着大干“四化”的热情和活力,洋溢着爱国家、爱集体、遵纪守法、团结互助的良好风气。
本报记者 姜卯生 张安南(附图片)
烽火大队新村一瞥。 本报记者 安克仁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