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大鲟千里寻故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1-24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小品

大鲟千里寻故乡
周仰璟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乡土之恋,可以说是人之常情。有趣的是,某些鱼也有不避艰险、一定要从老远的“异乡”返回出生之地寻“根”的特性,著名的长江“鱼王”——中华鲟,称得上是最为典型的代表。
中华鲟形似长梭,背部隆起,腹部平直,尖头歪尾,口在头下,身体表面有五行排列整齐的骨板,组成坚硬的“盔甲”,保护着自己的身躯。
中华鲟是洄游性鱼类。它们的产卵场,以长江上游和金沙江下游四川的某些江段最为集中。幼鱼从卵中孵出不久,便顺流而下,到长江口周围的浅海里生长肥育。它们的生命周期很长,通常雄鱼九龄、雌鱼十四龄才达到性成熟的阶段。性成熟的亲鱼,每年9月下旬至11月上旬由浅海进入长江,逆流而上,长途跋涉数千里,直抵四川江段才寻找合适的产卵场所产卵。中华鲟虽然在“异乡”生活了十年左右的时间,重返故里的时候仍然不会因江河纵横而“误入歧途”。它们凭借特殊的皮肤感觉器官和某种不可思议的记忆力,顽强地返回出生地,精心生育下一代。
长江横贯东西,长数千里,中华鲟为什么一定要千里寻“根”、重返四川的一些江段呢?这和它们的生殖特性密切相关。它们的产卵场所,必须具有从高山地带过渡到丘陵地带的河道特点,峡谷弯曲,河流回转,江面宽窄相间,岸边延伸的石盘或石梁突入江中,造成十分复杂的流态。理想的产卵场是“两滩夹一沱”,上有深水急滩,中为回水深沱,下有卵石浅滩,鲟卵刚刚产出,迅速随水分散,粘附在滩底的卵石上发育孵化。产卵场的条件如此严格,理想的地方当然不可多得,这就难怪中华鲟一定要返回四川境内它们出生的某些江段不可了。
中华鲟是重要的大型经济鱼类,最大个体达千斤以上。皮可制革,鳔可炼胶,鱼肉肥美,富含营养,鼻骨、脊骨脆软,为馔中名菜,鱼卵的含脂量极高,盐渍脱膜后可制成“鱼子酱”,是国际市场畅销的珍贵食品。中华鲟在长江有一定的数量,但由于它是江海洄游性鱼类,只有使长江畅通无阻,才能有更大的发展。所以,我们应当创造条件,让中华鲟在长江自由来去。(附图片) 中华鲟(标本)卢传友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