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多为农民演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1-24
第5版()
专栏:文艺杂谈

多为农民演戏
陈奋
最近到无锡,听到该市电台介绍无锡锡剧团把舞台搬到农村的事迹。这个剧团三年多来,活跃在大江南北,为农民演出一千三百多场,所到之处,没有一场不客满、不加座的,有时剧场加座满了,农民观众就临时到公社、大队或学校借板凳,有的干脆站着,或者爬到窗户上,津津有味地看他们演戏。这个剧团为广大农民着想,坚持送戏下乡,精神确实可嘉。更令人感动的是,目前已是隆冬季节,他们仍有两个演出队分别在苏北、苏南巡回演出,可见为农民服务的决心之大。
他们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由此我也想到:为什么农民看戏如此踊跃,以至在座满之后还要借板凳去看呢?很清楚,是我们为农民演出的剧团实在太少了。就拿江苏来说,全省有近百个县,一个县有数个至数十个公社、几百个大队,这样,即使有十个剧团,每年都演出四百多场,一个大队一年也难摊到看一场戏,这能不叫农民观众加座“满员”之后去借板凳吗?
无锡锡剧团是个有点“名气”的剧团,曾多次进京演出,不少演员受到中央领导同志接见。可喜的是他们不恃“名气”不居功,处处想着种田农。老演员克服年老体弱的困难,肩挑演出、帮带二任,和小伙子一样下乡;青年演员有的家有老小,有的正在恋爱,也都能为工作而妥善安排,乐于下乡。农村交通运输不便、条件差,他们想方设法在生活上“精兵简政”,演出时“从细从严”,做到一字一句、一招一式一丝不苟。有时为了让农民兄弟听懂台词,演出中还特地放慢节奏。正因这样,农民喜欢他们,乐于为友,不仅“借板凳”,而且有的大嫂、大姐还为之缝补浆洗……可是,在我们周围也常常看到另一种现状,有些剧团“名气”虽不很大,“架子”倒不算小。演出前,想的是大城市,甭说到农村,就是到小城市或工矿区就觉得“委屈”。出发时,往往是车拖船载,“装备”庞大而臃肿,似乎不这样就没有“派头”;演出遇到条件差,或者有关部门考虑欠周,就不乐意,甚至借口不演;至于有些名演员,骄、娇得令人咋舌。
当然,呼吁一下剧团要多为八亿农民着想,多为农民演戏,并不是说所有的剧团就必须长年下乡“连轴转”,各个剧团有自己的具体情况,在城市演一段,到农村演一段也是可以的。问题是我们办事情、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是十亿人口、八亿农民这个实际出发,时刻想着关心农村、牧区文化生活的发展,支持和帮助这些地方的文化建设,从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附图片)
照片说明:朱华带上红领带宣布起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