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华西大队是怎样建设“两个文明”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1-28
第2版()
专栏:

华西大队是怎样建设“两个文明”的?
这里的干部、社员,不管分工在哪个行业,都一心一意为集体创业,努力发展农、副、工业生产;同时,思想工作和文化生活活跃,因而社员们敬老爱幼,和睦相处
元旦上午,我们来到江苏江阴县华西大队访问,正好碰上这里进行年终分配。华西大队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的新装,欢聚在新楼前的广场上,参加1981年度的分配兑现大会。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社员们先后上台领取一年辛勤劳动的报酬。
去年,华西大队农、副、工业获得了全面增产增收,总产值达到491万元,比上年增长20.9%,人均分配766元,比上年增加166元。每户平均分得现金2,887元。社员们拿到一个个特制的人造革钱包,点着一叠叠钞票,笑得合不拢嘴。
在大会上,大队给102位六十岁以上的社员发粮草钱和零用钱。这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出过力、立过功的老人,双手捧着大队发给的钱,有的满脸笑容,有的含着热泪,有的激动地说“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我一世也忘不了,一世也忘不了!”
紧接着,大队给在小学读书的129位学生发校服。穿上新装的小学生,高兴得又是跳又是唱。
会后,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访问了几户社员。
我们访问的第一户社员,名叫吴荷英。她下肢瘫痪,行走不便,在队里为社员缝制鞋子。她夫妻俩带两个小孩,除去粮草款以外,分得现金2,706元。她感激地说:“我能够同好手好脚的社员一样增加收入,全靠大队关照得好,要不是靠了集体,不要说分不到那么多钱,恐怕连家也成不了。”
女社员缪惠芬,丈夫去年病故,她一人劳动,带两个小孩,还分配现金1,200多元。她风趣地对我们说:“在华西我是穷户,在娘家我是富户。”
华西农民为啥能够这样富,大队党支部书记吴仁宝同志谦虚地说:“我们工作还做得不够,今天取得一些成绩,主要靠党的政策好,调动了干部社员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事实的确是这样。华西大队原来是个先进典型,农业生产搞得比较好,但社员富得不快。党的三中全会送来了春风,他们批判和消除了“左”的思想影响,坚持走农副工业综合发展的道路。从此,一年更比一年好。去年,全大队的社员分配、集体积累和对国家的贡献达到“六个五”:每个劳动日值5元,每人提留公共积累500元,每人储备生活基金500元,每亩田交售粮食500斤,每个劳动力上交税金500元,50户社员住进新楼房(累计住进新楼房的社员占42%)。
华西在建设物质文明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建设精神文明上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华西的干部群众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走社会主义道路,发展集体经济,使农民共同富裕起来。从这个信念出发,不管分工在哪个行业,大家都一心一意为集体创业。农业专业队负责人、副大队长朱玉良,他文化不高,说话不多,忠厚朴实。分管农业后,苦学苦钻,成了农业生产上一名出色的指挥员,人们叫他“土地公公”。搞农业,在“露天工厂”,干活比较艰苦,但是,农业队的社员,从不计较这一点。青年吴汝德,小学毕业后,一直干农业,十几年如一日,脏活抢着干,重担争着挑,从不叫苦喊累。问他为的啥?他说:“我是华西的人,年青力壮,应该为建设新华西多出力,只要为集体,干啥都一样。”
我们在养兔场,见到了“兔司令”孙玉才。老孙今年五十七岁,从小喜欢养兔,1968年大队办起兔场,他就当饲养员,十多年来,一直住在兔场里,床铺搭在兔棚旁,不分昼夜,精心服侍兔子,刻苦钻研养兔技术。他养的兔子产毛量高,繁殖的小兔子多,经济效益好。他负责的一个兔场,全年纯收入达1万多元。
塑料厂有个老党员史培洪,干的是杂工,主要负责清理车间的垃圾。这个同志总是不声不响,自己找活干,一天到晚不歇手,一年到头没空闲,大家亲昵地叫他“自开工”。过去,车间的垃圾被送进炉子里烧掉。自从他进厂以后,同另外几个女工一起,每天从垃圾中把一颗颗塑料粒子、一根根塑料废丝拣出来,洗净晒干,装包进仓,继续使用。据负责工业的大队副书记葛玉岐估计,一年可以节约原料2,000多斤,价值4,000多元。
俗话说:“行行出状元”。在华西的各行各业里确实都有“状元”。我们来到鱼池边,找到了养鱼“状元”赵祖洪。1979年队里调他去负责养鱼,他一面学习养鱼知识,一面搞试验。他和伙伴们住在野外小屋里,观察各种鱼的生长情况,研究全大队20多个河塘的不同特点,掌握了科学养鱼的技术,使大队的鱼产量不断提高。过去全大队45亩水面,一年产鱼仅50多担,去年产鱼超过了300担,每亩水面产鱼700斤左右。
华西大队党支部一贯重视智力投资,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学文化、学技术,尤其注意对下一代的培养:儿童免费进大队办的托儿所、幼儿园,学生上学读书,从小学到初中的学费由大队支付。从今年起,大队宣布凡考取中技学校的学生,每人奖励500元,凡考取大专院校的学生,每人奖励1,000元。高中学生,名列前3名的,分别每人奖励300元、200元和100元。社员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多采,大队设立了影剧院、电影队、书场、图书室,三人以上的社员户,家家都有一台电视机。爱听书的,可以进书场;喜欢看电影的,每周可以看到一两次电影;不愿出门的,可以在家里看电视,各得其乐,各受其益。
在华西,新的道德风尚正在形成和发展。大队党支部副书记赵毛妹向我们介绍了五好家庭吴金如一家的许多动人事迹。金如今年五十四岁,上有八旬高龄的老母亲,一家9口,四代同堂,老少之间互敬互爱,两代婆媳亲如母女。年前,金如家分到一套楼房,长辈让儿媳先搬进去住,儿媳让长辈先搬去住,推来让去,谁也不搬。最后决定“暂时不搬,待大队分给两套楼房后,全家一起搬,住在一起,热热闹闹。”大队知道这事后,决定今后给他们分配两套挨在一起的楼房。
敬老爱幼是华西的好风尚,队里生产了时鲜瓜果,要让老人先尝;看戏让老人坐在前排,看电影让老人坐在中间,组织参观游览老人先去。对四个孤身老太,大队关怀备至:免费供给各种生活必需品,每人发给落地电扇一台,沙发、藤椅各一张,每人每年发零用钱60元,春节补助费50元,此外,还派心地善良的女社员吴菊娣去服侍。阿菊把老人当作亲娘一样看待,有老人生病,忙不过来时,他丈夫、儿子都去帮忙。
华西大队这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已经在下一代身上产生了好的影响。青少年中学雷锋、做好事蔚然成风。双脚患病瘫痪的吴跃,不能走路上学。三年来,小学生葛令妹不管严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经常背着吴跃上学,背着吴跃回家。如今吴跃已经上三年级了。这个学校的学生在令妹的带动下,有十多名师生争着背他上学、回家。
本报通讯员 汉昌 乃光 念祖(附图片)
华西大队办起了农民疗养院。这是老年社员在大队疗养院休息、娱乐。
陆念祖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