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认真总结经验,努力发展轻工集体企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1-28
第5版()
专栏:

认真总结经验,努力发展轻工集体企业
徐运北
集体所有制企业在轻工业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它的发展壮大,经过了很曲折的路程,认真总结历史经验,进一步把这些企业办好,对于发展轻工业,增加消费品生产,适应人民需要,都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轻工业系统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约有5.8万多个,职工685万人。主要行业有服装鞋帽、塑料制品、皮革皮毛及其制品、文教体育用品、工艺美术、竹藤棕草制品、各种家具、五金制品、家用电器、日用杂品、中小农具、二轻机械以及工业性修理服务等大类。以集体所有制为主体的二轻工业,1980年总产值达493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9.87%,占轻工业部系统总产值的51.33%;出口产品换汇31.66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换汇总额的17.5%,占轻工业系统出口换汇总额的71.6%;为国家提供的税收和积累共达60.7亿元。1980年轻工集体企业共安排社会劳动就业40万人。此外,还有各种类型的厂外加工队伍上千万人。
轻工业集体所有制企业是在手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手工业有悠久的历史,不少工艺美术品凝结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传统技艺。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积极扶植手工业的发展,并引导它们走合作化的道路。到1956年,基本上完成了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解放了生产力。但是,在1958年“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下,手工业合作组织盲目向全民所有制过渡,全国10万个手工业合作社(组)、500多万社员中,转厂过渡和上升下放的占总人数的85%,其中过渡为国营工厂的占48%,转为合作工厂的占22%,下放为人民公社工厂的占30%,还有相当部分的企业划并给其它工业部门管理。手工业队伍因此大大削弱,造成全国范围的日用工业品生产下降,品种减少,市场供应紧张,给人民生活带来困难。1961年,中央颁发了《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即手工业35条),将一部分过渡为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又改为集体所有制,并组织职工归队,恢复和发展生产。1965年春,成立第二轻工业部后,二轻工业恢复和发展到10万个企业、600万职工,年产值达147.5亿元。
十年动乱期间,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又大搞“过渡”,改产转向,划走企业,平调资财,下放职工,撤并管理机构,使二轻集体企业受到更严重的破坏。据不完全统计,那期间被划走的企业有2万多个,职工119.6万人。其中,划给其它工业部门的职工53.7万人,资财10.2亿元,划给农村人民公社的职工65.8万人,资财6.4亿元,年产值约100亿元。被平调的集体企业资金达4.8亿元,被冻结的集体企业银行存款3.2亿元。人民需要的日用工业品因此得不到发展。多少年来,集体企业就是这样象割韭菜一样,一茬一茬被割掉,有的干脆象拔大葱似地被连根拔。据辽宁省沈阳、大连、丹东三个市的调查,“文化大革命”以来停产现在还没有恢复生产的小商品有60种。江苏省扬州市二轻系统1966年以前生产的小商品有248种,现在只剩下86种。全国不少出名的传统产品更有失传的危险。
轻工集体企业长期被作为过渡经济,在政治上不一视同仁,经济上不给予合理待遇。不少企业由于供产销得不到统筹安排,长期处于“吃不饱、饿不死、长不大”的状态。企业本身为了摆脱受歧视和控制的困境,也在追求“一大二公”,尽力向全民所有制企业看齐,把自负盈亏的合作社,改为县、市范围内统负盈亏的合作工厂,由“民办”改为“官办”,企业和职工也来捧“铁饭碗”,吃“大锅饭”。由于生产水平更低,有的吃不到“大锅饭”,也要喝“大锅粥”。这种把集体企业作为“过渡经济”和进行“全民模式”的改造,是影响集体经济发展的症结所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轻工集体企业带来了新生。各地对于如何发挥集体经济的作用,已经引起重视,不少地区制订了有关发展城镇集体经济的规定,执行中已见成效。我们国家人口多,工业基础差,单一的国营经济形式是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也不能满足劳动就业和人民群众多方面需要的。在四化建设中,发挥我国传统的手工业的优势,发挥集体经济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消费品生产,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陈云同志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情况将是这样: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集体所有制企业具有点多面广,机动灵活,适应性强,生产门路广,消耗能源少,能够容纳更多劳动力就业等特点,在许多方面能够起到国营大工业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集体经济应当同国营经济长期并存,互相补充,共同发展。
集体所有制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当然就不存在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问题。至于集体经济向公有制经济发展,那只有按照经济规律,即通过不断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水平来实现。过去的所谓“升级过渡”等,只是行政管理、领导体制的改变,并不能代替经济自身的发展,相反地使集体经济受到削弱,是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多少年来,有些人当看到集体企业对其有用时,就用“过渡”的方式拿走,认为无用时,就加以歧视排斥。这是左的思想指导下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集体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挣扎着生存,简直是“遍体鳞伤”,但是,由于人民的生活和生产需要它服务,因此,它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它在生产、分配、销售、财务管理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办法,任何歧视和排挤集体企业的做法,都是目光短浅的。
集体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坎坷不平的道路,也已有不少好的经验,认真总结这些经验,对于今后更好地发展集体经济,是十分宝贵的。这些好的经验是:
1、实行自筹资金,自愿联合,自负盈亏,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群众的智慧,实行勤俭办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发扬优良传统,来办好企业。坚决克服向全民所有制企业看齐、吃大锅饭、喝大锅粥的现象。集体企业的名称可以叫合作社,也可以叫合作工厂。
2、实行社员大会或职工大会选举主任、厂长,选举理事会、监事会,实行民主管理,依靠群众的力量管好企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财务,收益分配,人事安排,都有自己的处理权利,上级主管部门要尊重企业的自主权,任何部门都不能平调集体企业的资产。
3、组织规模,很多企业要以小为主,安于小,精于小,保证质量,花色多样,品种齐全,充分发挥小巧灵活的特点。在经营上实行产供销紧密结合,发扬前门设店、后门设厂,方便人民的优良做法。善于上短线、攻缺门,“母鸡下蛋”,以老养新,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主动性和灵活性,认真做到产品适销对路,物美价廉,适应需要。
4、因陋就简,善于利用现有设备条件,不断进行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一方面保持劳动密集的特点,一方面又具有技术精巧的专长。要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技工学校、设计中心,大力加强科研和设计力量。
5、恢复“三就”方针,并和积极发展对外出口产品相结合。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贯彻大力发展消费品生产的方针,恢复在经济领域被破坏的“自然生态”。同时,充分运用传统的手工工艺,发展对外出口产品。并建立经济情报网和供销网,更好地为发展生产和扩大销售服务。
6、收益分配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企业的利润,首先向国家缴纳所得税。税后利润大部分留给企业用于扩大再生产和职工集体福利等方面,小部分作为集体事业(合作事业)基金上缴集体企业的领导部门,用于发展和扶植集体企业,并建立起独立的财务体制。职工福利要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并实行社员股金分红和劳动分红,使劳动者的报酬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好坏、岗位责任,个人劳动成果紧密结合。
7、逐级纳入计划与善于“找米下锅”相结合。根据不同的产品,分别纳入中央、省、市、地、县级计划,同时充分利用市场调节,找米下锅。集体企业多是地方工业,要切实纳入地方计划,成为地方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需要与可能,逐步地建立竹、木、棕、草经济作物和金属塑化等原料基地。
8、既按行业管理生产,又按所有制的不同执行政策。充分吸收国营企业各种好的管理经验,把学习现代企业的管理与发扬集体企业的传统结合起来。不应借口归口管理,为大工业配套等而划走集体企业。
9、职工队伍要稳定,管理机构要稳定,这是发展生产所必需的,也是多年来的好经验。要恢复建立县以上的手工业联社,以加强调查研究,组织交流经验和对集体企业的产、供、销实行统一领导。要编制小商品目录,防止小商品被挤掉或漏掉。
10、在集体企业中,必须加强党的领导,认真贯彻执行党有关发展集体经济的政策,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保证集体企业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健康地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