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用新的态度对待新的劳动——读《刘少奇选集》引起的一段回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1-29
第5版()
专栏:

用新的态度对待新的劳动
——读《刘少奇选集》引起的一段回忆
吴黎平
《刘少奇选集》的出版,是我国思想界的一件大事,它使我们有机会重读少奇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著作。当我读到1934年3月他在瑞金写的《用新的态度对待新的劳动》一文时,当时他发表此文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1932年10月,我从上海出狱后,辗转来到以瑞金为中心的江西中央苏区。翌年2月,中华苏维埃政府为了加强对苏区经济工作的领导,决定建立国民经济部,先后要林伯渠同志和我来负责。国民经济部的办公地点在瑞金下箫区的一个院子里,与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执行局相离不远。当时,少奇同志已从上海来到瑞金兼任全总苏区执行局委员长,指导中央苏区的工会工作。由于工作上的联系,我和少奇同志经常见面,有时外出开会一路同行。那时候,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在军事上进行大规模的“围剿”,在经济上实行严格的封锁,致使苏区极其缺少布匹、食盐、药品和其他日用品,红军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十分艰苦。在这种条件下,少奇同志在生活上毫不特殊,始终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工作上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疾苦。
当时苏区为了保证前线红军的充裕的粮食供应,后方机关和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努力节约粮食。大家吃的是“蒲包饭”,即每人每天按自己的粮食定量把米放在小蒲包里去煮,吃饭时各人取各人的饭包。那时,每人每天伙食钱一角五分,到月底食堂有结余,每人能分到两三角钱的“伙食尾子”。少奇同志有抽烟的习惯,可是平时和大家一样没有津贴,每月分得的“伙食尾子”,除缴规定的五分钱党费外,剩下的只能买点烟叶卷着抽。
如果说粮食还能靠苏区农民自己生产的话,那末食盐在苏区就成了奇缺的生活必需品。江西并不产盐,而敌人又对苏区实行严酷的经济封锁,抓住与苏区通商的人就要枪毙。即使有个别不怕死的盐贩子弄点盐到苏区卖,一方面价格昂贵,在白区花一元钱买七斤盐,到苏区要卖一元三角多钱一斤;同时,数量很少,杯水车薪,不能解决苏区广大军民的吃盐问题。然而,没有盐吃,不仅饭菜淡而无味,而且人体会感到软绵绵的没有力气,直接影响红军的战斗力和人民群众的劳动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后方机关的工作人员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挖出厕所旁的土去熬硝盐食用。这种硝盐苦涩之中略带咸味,在没有盐吃的困境中,也算是一种“调味品”了。每逢机关工作人员修厕所挖土的时候,看到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负责同志不怕脏,不嫌臭,与群众一起参加挖厕所土熬硝盐的劳动,大家战胜困难的干劲就更足了。
1933年10月,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开始发动第五次“围剿”。为了粉碎敌人的猖狂进攻,保障红军的给养和供给,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当时必须搞好经济建设工作,发展苏区的经济事业。毛泽东同志为此曾作过多次报告,收入《毛泽东选集》的《必须注意经济工作》、《我们的经济政策》、《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文就是这些报告的一部分内容。在苏区的经济建设中,发展赣南的钨矿生产,对于解决苏区的经济困难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尽管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实行经济封锁,但是苏区钨矿生产出来的钨砂却是外面工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料。广东有些商人看到买我们的钨砂能赚高出数倍的利润,也就不惜冒杀头的危险把食盐、布匹和药品偷偷运进苏区来换取钨砂。然而,当时赣南的钨矿生产恢复不久,由于一部分工人还是“用旧的态度来对待新的劳动,用旧的观念来看待民众的工厂与财产”,他们还存在着公私不分、纪律松懈的现象,直接影响了钨砂的产量。为了促进钨矿生产的发展,我和少奇同志在1934年初作了赣南之行。
我们从瑞金到赣南钨矿,晓行夜宿,共赶了五天的路程。沿途,少奇同志每到一地,都要向群众了解生活状况,同时注意随时随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当他发现有的群众在诉说生活中的困难时,对克服困难缺乏信心,少奇同志总是耐心地说明苏区现在的困难是蒋介石军队的“围剿”和封锁造成的。同时指出:苏区存在的这些困难是暂时的,只要我们能把反“围剿”的仗打赢,就能摆脱困难,将来是有希望的,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一路上,少奇同志和我有时骑马,有时步行,夜晚同住地方的简陋的招待所或农民家,睡在一间屋子里。他侃侃而谈,阐述他的丰富的工作经验,给了我很大的教育。记得他对我和随行人员讲到中国革命的艰苦性,还讲到白区的地下斗争,工人运动状况,以及王明的冒险主义斗争策略如何脱离群众,对广大工会会员采取关门主义态度如何错误,等等。这些内容很多都记载在《选集》的多篇文章中。一路上,少奇同志和我们都是粗茶淡饭,没有闻过肉味。我和少奇同志在出发时都带了一小瓶盐,在吃饭时,就拿出来和随行人员一块儿放进菜里共同食用,他的平易近人、平等待人的态度,使人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位中央领导同志。
我们到达赣南钨矿之后,少奇同志并没有在上面光听汇报,而是深入到矿工中去了解情况。他找工人群众中的积极分子谈话,还到工人居住的茅草棚里去做思想工作。他讲到苏维埃的钨矿和财产是矿工自己的,不再象过去那样属于资本家的;还讲到发展钨矿生产对于粉碎敌人的“围剿”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性。他说:“你们现在再不是为地主资本家而劳动了,而是为工人阶级自己、为人类的最后解放而劳动着。这种劳动的性质的变换,是我国历史未曾有过的最大变换,你们应该用新的态度来对待新的劳动。”在全厂职工大会上,少奇同志发表了很有力的恳切的演讲,题目是《用新的态度对待新的劳动》。
少奇同志的赣南之行是卓有成效的。他去钨矿后不久,钨砂的产量就增长了两倍,从而使红军在进行长征前,供给得到不小的改善。
少奇同志从钨矿返回瑞金不久,就把他的赣南讲话整理成为《用新的态度对待新的劳动》一文。如今四十七年过去了,这篇文章所阐述的在革命政权下工人阶级是企业的主人,工人应当从本阶级长远的最大的利益出发,以主人翁的态度搞好生产,克服眼前困难,建设光辉未来的卓越思想,以及少奇同志在中央苏区所表现出的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的优良品质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对于我们正在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机关干部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