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机修厂事故多质量低的原因在那里》原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9-16
第3版()
专栏:

  《机修厂事故多质量低的原因在那里》原文
鲁渤
六月中旬,我写了一篇批评机修厂没完成生产任务的稿件。发表前接到机修厂汪洋厂长给市委宣传部的一封信(此处未说清楚,可能是抚顺市委将汪洋厂长的信转到报社——编者),不同意对该厂五月份工作的批评,认为“与事实不符”。并说任务未完成的主要原因是:“保安检查打乱了中心工作”。记者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机修厂上半年的生产情况,即再去该厂和工人、技术人员、行政管理干部、党的工作同志交换意见。工人同志都认为提出批评是对的。但这次采访工作遇到了料想不到的困难:因为汪厂长在六月中旬的干部会议上曾向全厂宣布:“今后大家向报社记者供给材料,倘与事实不符,完全由个人负责,同时供给材料时要根据工厂的总结发言”(大意如此)。这种作法是不妥当的,实质上就是限制记者采访。但我还是得到了该厂工作同志的鼓励和帮助,使我深入了解了该厂事故多、质量低的原因,并用这些材料补充了我的文章。
作者
机修厂建设一年以来,职工已发展到一千三百余人。旋盘、铁炉、龙门刨、电锤等设备都具有相当大的规模。该厂的工作是有一定成绩的。但目前,由于行政领导干部有官僚主义作风,致使生产还未走上正轨。
产品质量不好。产品出厂时也没有经过科学检验,仅凭“眼力”评定。因此有人反映:这是“劣货”。例如给制油厂作滑轮两个,因不合标准返工两回。给车辆厂作机车用自动靴头零件二百个,本应用白铸铁铸造,但使用了灰铸铁,计划股计划错了,检查股也没检查出来。结果车辆厂不能使用,把它们全部退回来了。承做制钢厂七百五十斤钢锭模子,半年内完成不到百分之二。有的成品没出厂就成为废铁。出厂的钢锭模子百分之四十有砂眼。制油厂急用的加咸铁板,三月份应交货,但至今还未作完。其损失是惊人的。
事故不断发生,机器损失严重。上半年统计:发生机械设备事故七十二次;伤害事故一百六十八次。五月七日成品车间的电锤坏了,停工二十七天。六月下旬六天中铸铁车间曾连续五次发生三吨铁炉凝固的责任事故,损失达十亿元东北币。
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由于:(一)缺乏制度,纪律松懈。工作时间没有明确的制度,各种安全生产责任制亦不健全。铆焊场的交接簿挂在墙上,上面没写上一个字;旋盘场从七月间开始就未执行。有一个班长说:“交不交都一样,光班长盖戳,工具和机器究竟怎样,工人都不知道交接簿有啥用。”每月经常有三十个工人旷工,出勤率半年来平均百分之九十二。在生产中,对材料消耗及产品质量的检查没有专责制;对机器虽建立了专责制,也没有具体保证,因有的工人怕负责任,管理干部则嫌“麻烦”。三吨铁炉凝固事故,领导上至今也没追究责任。误工废活谁也不过问。因此,机器管理更坏,旋床不稳,开动时震动得很厉害,轴容易坏;机器不常擦、不常浇油,损坏严重。
(二)计划不周。检查成品的部门,连检查标准和计划都没有。承作制油厂皮带轱辘,不按要求条件和时间计划,平均每组作两个,结果只作一个。而且质量不好,又需重作(经工人提出意见后才改正了计划)。制造链板时要经剪切、冲眼、压平、沾火等手续,但却把最重要的沾火手续忽视了。在基本建设工程上,发现的缺点更为严重。锻造场房盖了拆,拆了又盖;小铁道铺了又拆,拆了又铺。暖气沟没等使用就塌倒了,保暖用的两台锅炉一年多还未修理好。
(三)奖惩不明。半年来仅有合理化建议五件。对某些发明创造没有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对工人改造洋铁门子事,领导也没有给予奖励。旋盘场班长罗玉芳提出三班倒的具体交接班办法和制度,一个月后还没得到答复。工人说:“别厂车间都有黑板报,就是咱厂没有。”“光知道人家好,我们想学,无从学起。”工人普遍感到赏罚不明,干好干坏都是一样。铆工郎廷原说:“早晚上下班,好坏都一样”。
完成任务只靠加班加点,不想法改进操作方法和提高技术。
(四)官僚主义领导方法。行政上召集工人开大会时,只是要求完成任务,很少教育工人如何保证任务完成。厂长虽有分工,但互不联系,各搞一套。汪厂长也不经常深入现场了解情况。配备有经验的老工友去掌握铁炉时,厂长不与工人商量,只下了一道“命令”:“化铁炉的炉上作业,已指定张副主任(新调去的)负责,其他人员不得干涉炉上工作。如有不遵守制度,任意动手或干涉炉工操作者,按破坏生产论。”但命令贴出后,又连续发生两次凝固事故(经过大家的努力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因此,改善领导方法,依靠全体职工,贯彻民主化管理,乃是机修厂搞好生产的基本关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