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厂小劲头足——记北京中药五厂努力生产市场需要的小药品小儿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1-30
第3版()
专栏:

厂小劲头足
——记北京中药五厂努力生产市场需要的小药品小儿药
位于繁华街道菜市口烂缦胡同的北京市中药五厂,是个生产中成药的小厂。全厂160多人,场地小,设备简陋,仅有三台蜜丸机和两台粉碎机,基本上是手工操作。但是,他们却承担着全北京市近三分之一中成药品种的生产任务,共生产药品212个,其中70%是市场短缺的中成药小药品和小儿药。
为了满足市场需要,这个厂在小品种生产上想了许多办法:
一、恢复传统产品。如西瓜霜粉,已断档多年,近年来为了满足患者需要,他们在上级医药卫生管理部门的协助下,想方设法组织生产。制作西瓜霜粉须是立秋后的晚熟西瓜,还要刚出窑的新瓦罐,量大物稀,不易找到。他们不辞辛劳跑到怀来、通县等地去订货。又如生产清音丸,要用固体酒曲发酵,他们多方寻访,终于在海淀金山酒厂找到了货源。
二、增产小儿药。这个厂生产的小儿药,数量多,销路好。去年夏季,高温闷热,北京许多居民需要清凉痱子粉。他们按计划生产了50万盒,很快脱销。接着,又增产了5万袋简装品。这个厂生产的鹭鸶咳丸,是治疗小儿百日咳的有效中药。去年一季度后,龙涎香断货,生产停止,职工们没有坐等来料,而是想办法“找米下锅”。
三、改进包装,提高质量。过去,这个厂80%的蜜丸是用大纸桶包装,每桶50丸或100丸。这种包装,药丸裸露,容易污染、发霉、长虫,造成损耗。后来,他们结合整顿药厂,搞文明生产,把大包装改为小包装,每盒只有10丸,便于保存、使用。这样,工作量虽然增加了一倍多,但质量相应提高了,蜜丸安全期由二年提高到了三年。
北京中药五厂这几年生产蒸蒸日上。1981年产值、产量、利润均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其中上交利润比1978年增长了近9倍。今年起步良好,不久一条新的蜜丸包装线即可投产。厂小,劲头十足,对国家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本报记者 邢凤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