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高尚的人 坚毅的人——悼念魏克明同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1-30
第4版()
专栏:

高尚的人 坚毅的人
——悼念魏克明同志
马达
卓越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魏克明同志和我们永别了。
噩耗传来,我再也难以抑制自己的感情,哀思翻滚,热泪纵横。我一遍又一遍地诵读仅仅在十一天以前您——老魏给我的那封长信。您是如此热情地肯定《文汇报》在新的一年里的改革设想,又是如此严肃地指出了不足之处,详尽地提出了您的宝贵意见。您说报纸要
“加重”,就是要“富有理论色彩”。您说报纸要“搞活”,才能密切联系群众。您坚定地主张报纸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下,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要
“打破老框框,闯出新路子”。从新闻标题要“琅琅上口”,到进一步实行新闻改革;从新华社电讯的安排处理,到建立权威的“资料库”……您几乎把报纸工作各个方面的改革都设想到了。
谁能相信,这样一封具有真知灼见、字迹端庄的长信,是一位瘦骨嶙峋的七十四岁老人,在心力衰竭、生命垂危之际写的!老魏,您担任的职务是《解放日报》的顾问,但您所关心的何止一张报纸!您关心的是党的新闻事业,是新闻工作者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四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自从您三十年代初参加革命、抗战期间在太行山区从事党的新闻工作以来,您一直战斗在第一线。您把精力和智慧无保留地献给了党的新闻事业。直到生命最后一息,您还在为党的报纸工作操心。老魏啊!您真正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呵!
我永远难忘我们的最后一次见面。那是在收到您那封长信以后,我到医院来看望您,由于长期患病和十年折磨,平时您每餐只能吃半个馒头,而现在您已经好几天不能进食了。您忍受着巨大的疼痛,仍如饥似渴地想听到党中央的指示。那天,我伏在您的床头,向您传达了耀邦同志关于建设两个文明的重要讲话,您是多么兴奋。我又向您讲了《文汇报》改进工作的设想,我是多么想再听听您的宝贵意见。您挣扎着,昂着头,张着嘴,却发不出声音来,只是紧紧地握着我的手,露出牙齿微笑,微笑。这微笑,包含着对我们多少叮嘱和期望;这微笑,也凝聚着您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和美好前景的坚定信心。
决心再战三十秋
革命的坚定性,正是您老魏最可宝贵的性格。艰苦的战争年代,您积极奋斗;长期的疾病折磨,您从未消沉;特别是在那历史被颠倒的十年内乱期间,“四人帮”信口雌黄,用种种卑劣手段在您身上横加莫须有罪名,使您受到天大屈辱和身心摧残的时候,您还是那样坚毅,那样坦然。您坚信真理必将战胜谬误,党和人民一定能够驱除邪恶。那些岁月,您和我被关在一个“牛棚”里,您白天“挨斗”,晚上写诗。我俩几乎每个星期都要找机会“密谈”,议论形势,交流思想,相互鼓励。无休止的“批斗会”,使您“精神折磨心似割,肉体摧残身如鳞”。无法无天的打砸抢,弄得“犁庭扫穴万千户,父母妻儿遭凌辱”,可是您却“口中喃喃犹背诵:俯首甘为孺子牛”。您的爱憎是分明的,您的立场是坚定的。棍棒和枷锁,凌辱和诽谤,只能迫使您暂时沉默,却永远也改变不了您革命到底的坚定信心。在那“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日子里,您是多么自信。您写道:“何事苦萦怀?真理未应乖。请看希墨辈,而今安在哉!”您对我说:“毛主席题字的《解放日报》,是决不会这样蒙受屈辱下去的!”
您的革命的坚定性,正是出自您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出自您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邃观察。历史的车轮是按照人民的意志转动的。“四人帮”被粉碎了,十年内乱结束了。您完全忘记了自己已是年过花甲的老人,更忘记了自己的一身病残。“欢呼四怪倒台后,日月增光人增寿。人活百岁不稀奇,决心再战三十秋。”您兴冲冲地把这首诗和十年内乱期间暗暗写下、偷偷珍藏的几十首诗词送给我。您对我说:“冬藏过去了,春天来到了,我要写东西了!”我突然感到,您是显得那样年轻,那样充满生命的活力。您是多么想立即重返新闻工作岗位,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新的贡献。那时,我奉调到《文汇报》工作。您充满激情地鼓励我:“要把被‘四人帮’夺过去的阵地夺回来,夺到党的手中来。”您说:“经过这十年,更使我们懂得了报纸工作的重要。有多少经验需要我们去总结,又有多少新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
说得多好啊!您不仅是言者,而且身体力行。您的冤案平反以后,就立即重返岗位。您拖着瘦弱的身躯,忍着疾病的疼痛,每天是那样仔细地阅读着报纸。从评论文章到学术理论,从新闻报道到读者来信,从标题制作到版面安排,都逃不过您的视线。每当报纸有点滴进步,您就充分肯定;每当报纸有些微差错,您就立即指出。这些年来,您给我的几十封信件,以及在电话中和当面的教诲,都成为我们报纸的有益养料。特别是每当形势发展的转折关头,您总是头脑清醒地提出中肯的意见。
掷地有声金石言
1978年5月,当《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发表,您就敏锐地把握住形势发展的主流,高兴地对我说:“这篇文章太重要了。实事求是本来就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可是我们受‘四人帮’极左路线的毒害和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太深了。过去就是吃了不实事求是的亏。实事求是,才能拨乱反正,实事求是,才能巩固粉碎‘四人帮’的成果。”您鼓励我“报纸一定要高举实事求是的旗帜,积极参加这场讨论”。当《文汇报》冲破阻力,发表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相呼应的文章时,您立即来电,连声说好。而当我对您说到这些文章受到一些人的非难时,您又是那样义愤填膺。您斩钉截铁地说:“马列主义根本原则决不能让步。有些人不支持,有些人还要攻,不要怕,有党支持,有人民的支持。
‘两个凡是’是不得人心的,报纸要跟‘两个凡是’作斗争。”
您老魏能在当时说出这样掷地有声的金石之言,是多么难能可贵!您所以能拨开“两个凡是”的迷雾,看清事物的本质,是因为您的心始终同党中央、同人民紧紧连在一起的。不久,党中央举行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发扬民主和健全法制的伟大任务。当时,您同我谈了近三个小时,显出从未有过的兴奋。您表示坚决拥护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您说:“报纸就是要高举党的三中全会精神的旗帜,要在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斗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您还要求:“新闻单位应培养一批‘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秀才。”您老魏就是一个好榜样。
三中全会以后不久的一天,我们谈论党的建设和党性修养问题,您就深思熟虑地构思为刘少奇同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恢复名誉的文章。您对我多次谈到,“文化大革命”使我们国家各个方面都受到深重的灾难,而遭受破坏最严重的是我们的党。因此,要拨乱反正,要搞四化建设,首先要加强党的建设,要讲党性修养;这就必须为少奇同志的《修养》写出平反文章。您列举事实,从延安整风谈到全国解放,从1962年的重版《修养》谈到“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被践踏。历史是如此无情:当《修养》广为流传时,我们党的正气就得到发扬,邪气就受到抵制;而当《修养》遭到蹂躏和践踏时,邪魔就作怪,党内思想就陷入混乱。正是出于党领导拨乱反正和建设四化的迫切需要,出于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热切期望,您用了十几个不眠之夜,为《文汇报》写了《为〈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恢复名誉》这样一篇重要文章。这是全国报纸第一篇为少奇同志《修养》平反的理论文章。“是背叛无产阶级专政吗?”“是反对毛泽东思想吗?”“是唯心主义的修身养性吗?”“是宣扬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吗?”您摆事实,讲道理,谈历史,言现实,把林彪、“四人帮”诬陷《修养》的谬论邪说驳得体无完肤。正如少奇同志要求马克思主义的记者做到的那样,您说出了“人民的呼声,人民不敢说的、不能说的、想说又说不出来的话。”
风吹浪打不动摇
因为您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新闻工作者,您心中装的只有党和人民,因此,您一贯主张“党报既是党的工具,又是人民的工具,既要对党负责,又要对人民负责,既要贯彻党的意图,又要反映人民的声音,二者必须一致。”您重视按照党的原则在报纸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您要求《文汇报》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下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您十几次找我谈话,您连连给我写信,鼓励《文汇报》的同志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办出新的特色,为党的新闻事业闯新路,立新功。“结舌成过去,扬眉在今天。火里生凤凰,污泥出青莲。”这是您在四年前写的诗句,这也是您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1980年夏季,《文汇报》改革版面,开辟了百家争鸣版,您大为高兴,几乎每篇必读,而且不断地写来读后感。有鼓励,有批评,有建议,有选题。那时,我们创办了《文荟》副刊,仅仅是把各地报章杂志的文章选编一下,就得到您的充分支持。您来信说:“看了两期《文荟》,很感兴趣,我最爱看的是争鸣性东西”,因为它“更能启迪人的思想”。后来,事实证明,您和广大读者的想法是息息相通的。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来是毛泽东同志亲自提出的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正确方针,但是五十年代后期以来,这个方针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贯彻。三中全会以后实现了这个方针,科学文化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的局面。然而,由于“左”右干扰,报纸上贯彻这个方针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每当风吹草动,您总是坚定地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始终不渝地要求报纸坚持党的这个重要方针。因为您认为“报纸是一面镜子,它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民主面貌,反映出民主的性质以及它的广度和深度”。您从几十年办报实践中得出了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您说:“要办好党报,必须开展两条战线的斗争”,“必须有坚持原则、坚持真理的精神,而决不能看风使舵,掘之东则东流,掘之西则西流。”这是多么值得反复领会的肺腑之言!您看了那天《文汇报》发表的关于文艺问题争鸣的文章,连声赞好,说社会主义报纸就要这样办。是啊,不同意见是客观存在,有比较才能鉴别,有斗争才能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正是在同错误思想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么!
老魏啊,您为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新闻事业奋斗了一生。您从不考虑自己右腿两次腿骨移位,肺部早已切除四分之一,您也从未想过自己早已年逾古稀,如何安度晚年。您为党的新闻事业呕心沥血,直至油尽灯灭……
老魏啊,您虽然满身病残,但您的心灵是高尚的;您虽然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您的风范长存,精神永在!
(原载1982年1月21日《文汇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