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要耐心教育促其醒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1-30
第5版()
专栏:书信往来

要耐心教育促其醒悟西生同志:
收到你的来信后,我们特地请教了有关单位。他们一致认为,挽救失足青年,单靠政法部门,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除对触犯刑律、犯有罪行的青年,司法机关采取拘留、劳动教养、判刑等强制手段进行挽救外,在一般情况下,必须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包括家庭、学校、居委会、工厂、机关等等,大家都来做失足青年的工作。工作做好了,他们中的大多数是会改邪归正,重新做人的。
少数青年在社会上胡作非为,屡教不改,不仅危害社会,也给家庭带来不幸与烦恼。你现在正遇上了这样的情况。对这样的孩子怎么办呢?首先你应该冷静下来,要面对现实,正确对待。怨恨、恼怒、叹息都无济于事。要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做思想工作,而且要细致、耐心,又要注意方式、方法,尽量避免使他产生抵触情绪。俗话说,树怕伤根,人怕伤心。此时此刻,要让他感到家里对他的批评教育是在帮助、挽救他。如果对他歧视、冷漠,使他感觉不到家庭应有的关怀和温暖,他的那些“朋友”就会拉他,结果就会使他越陷越深。相反,工作做好了,就会收到好的效果。
这里我们想起了有关部门的同志介绍的武汉某厂纪委副书记老徐同志教育失足小儿子的情况。老徐的小儿子曾因盗窃四次进学习班,一次被送去强劳。对这个不争气的孩子,老徐起初采取严厉的手段,不是打就是骂。这样,不仅没有起到教育作用,反而促使他离家不归,与流氓鬼混在一起。后来,虽然找回了孩子,但他采取的方法却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由憎恨、打骂改变为物质上的满足。如给做好的吃,并尽量满足他抽烟等生活上的要求。结果还是失败了。因为小儿子没有改悔,不久被判处强劳。老徐同志的心简直被小儿子撕碎了,打骂不解决问题,生活上给以满足也不行,怎么办?对他是放弃家庭教育,把责任推给劳教部门呢,还是积极配合劳教部门做好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促其转变呢?老徐选择了后者。他主动配合劳教部门,多次去了解孩子改造的情况,并协助管教干部做思想工作。有一次老徐的小儿子生病,被准假回家治疗。老徐抓住这个机会,反复进行说服教育。他在向孩子说明了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青年所应承担的光荣职责及其光明前途后,告诉孩子:犯了错误不要紧,关键是下决心改正错误,只要改好了,就能成为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好青年。在劳教部门的启发诱导和家长的耐心教育下,儿子终于对自己所犯错误有了正确认识,并下决心痛改前非、重新作人。由于他有了转变,终于被解除了劳教,并参加了工作。如今,老徐的小儿子已变成一个新人,工作不怕脏不怕累,主动加班加点,拚命苦干,博得了师傅们的好评。业余时间他还积极帮助居委会或邻居做好事,并协助公安部门破获了几起案件。人们都夸他变了,与前判若两人。
北京市检察院的同志还向我们介绍了一个姓范的失足青年是怎样成为一个大学生的典型事例。这个青年进劳教所后,情绪低落,觉得一切都完了,要破罐破摔。但经过管教干部一再耐心帮助、启发,和家长的反复教育,他逐渐改变了态度,安下心来,表示要听政府的话,努力改正错误,争取重新做人。他从实践中深深认识到,人民政府和家长是在挽救自己,因此消除了抵触情绪,努力劳动,改造自己。同时,为了提高今后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他抓紧业余时间,认真读书。解除劳教后,他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1980年被大学录取了。半年后,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的同志到他所在的学校回访,班主任高兴地说,他学习刻苦,成绩优良,也关心班集体,要检察院的同志放心。
实践证明,对失足青少年,只要耐心细致地做工作,他们中的大多数是能够痛改前非的。因此,我们认为你现在的想法,还值得商讨。脱离父子关系,或单纯依靠司法部门关押处罚,这是消极的做法。你应该积极地、耐心地去做孩子的工作,并尽量取得社会各方面的帮助,把孩子教育过来。常言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为了孩子,为了家庭,为了社会,做父母的应该努力尽到自己的责任,使“浪子”早日“回头”! 编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