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石油供过于求 超级大国挑拨 石油财团破坏 石油输出国组织需协调行动对付挑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1-30
第7版()
专栏:

石油供过于求 超级大国挑拨 石油财团破坏
石油输出国组织需协调行动对付挑战
本报讯 据报道,在世界局势动荡、西方经济衰退和石油供过于求的形势下,石油输出国组织
“面临着创建以来最严重的挑战”,需要不断加强团结,协调行动。
近年来,石油输出国组织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对石油价格的控制,油价下跌,出口减少,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各成员国原油日产量已从1979年的3,100万桶下降到目前的2,000万桶,石油收入盈余也开始出现严重下降的局面。
据沙特阿拉伯石油和矿业大臣亚马尼预计,由于西方陷入经济危机,对石油需求量继续减少,1982年油价将继续下跌,到今年年底大多数成员国都要出现赤字。如果各成员国在油价问题上仍各行其是,问题将更严重。
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21年来,作为第三世界最强大的原料生产国组织,曾在冲破西方石油垄断公司的超额剥削和维护本国经济权益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1973年中东十月战争爆发后,这个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运用石油武器,停止向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供应石油,并从西方石油垄断公司手中首次夺回了原油标价权,提高油价5倍,充分显示了团结战斗的威力,震动了西方世界。
近年来,在石油市场发生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各成员国之间在一些问题上未能解决分歧,加以超级大国的分化和西方石油垄断公司的破坏,使石油输出国组织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作用逐渐遭到削弱。
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内部分歧,主要表现在油价问题上。1974年以来的各届石油输出国组织部长级会议,都在这个问题上争持不下。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一些成员国主张根据“供求关系的变化”调整油价,认为在市场上供过于求时,主要是降低油价,而不应减少石油产量。先是以伊朗而后来是以利比亚为首的一些成员国则主张高油价政策,认为应采用减少产量的办法,来维持和提高油价。在1975年9月维也纳部长级会议上,伊朗坚持主张提高油价15%,沙特反对,会议最后作出了提高油价10%的妥协。但在1976年底的多哈部长级会议上,沙特和阿联酋决定提高油价5%,其他8个成员国则决定分两次提价15%,使该组织第一次出现了分别提价即“双重价格”的局面。但本着加强团结,消除分歧的原则,1981年10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石油输出国组织部长级协商会议,就原油每桶定为34美元的价格达成了协议,从而结束了这个组织争论一年多的标价不统一的现象。同年12月在阿布扎比召开的第62届部长级会议又决定把某些等级的原油每桶降价20至70美分。
1980年9月爆发的两伊战争,也加剧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内部的矛盾。作为该组织的两个重要成员国,伊朗和伊拉克双方重点进攻对方的经济命脉——石油设施,使石油产量锐减,造成了严重损失。
两个超级大国都在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之间进行拉拢、离间活动。西方石油垄断公司也不断玩弄各种手段,企图削弱和搞垮石油输出国组织。1974年11月15日在巴黎成立的21个工业发达国家参加的国际能源机构,是西方国家与石油输出国组织抗衡的主要集团。它们采取了储存石油、使能源来源多样化和压价抛售石油等措施来对付石油输出国组织。在伊朗巴列维垮台前后,它们掀起了抢购石油的浪潮,使石油输出国组织内部分歧空前激化。1981年初世界石油市场出现“过剩”现象后,西方石油公司乘机大量抛售库存石油,每天平均达400万桶,使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受到威胁。同年7月,西方石油公司“七姐妹”中的一家公司带头压价,一时造成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大多数成员国之间出现争相削价、争夺顾客的混乱局面。这些事例,引起了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警惕,沙特阿拉伯等一些成员国呼吁各成员国之间不要象1979年到1980年那样各行其是,而要继续克服矛盾,协调行动,使这个组织再度强大起来。(附图片)
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技术人员在控制室工作。新华社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