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德安共青垦殖场党委引导青年 在发展集体事业中实现理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2-01
第4版()
专栏:

德安共青垦殖场党委引导青年
在发展集体事业中实现理想
本报讯 记者杨木寿、于国厚、张达报道:江西省德安共青垦殖场党委,引导青年把自己的切身利益和革命事业紧紧联系起来,在发展集体事业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调动了青年的积极性。
德安共青垦殖场是一个青年职工占多数的国营垦殖场。它的前身是1955年由98名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员组成的“共青社”。经过先后来场的一批批新老垦荒队员的艰苦创业,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1,200多万元固定资产的农、林、牧、副、渔综合性国营企业。现在全场已有2,000多名职工,大多数是下乡知识青年,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70%以上。因此,青年职工的积极性能否调动起来,直接影响场里生产的发展。
这个场的党委成员,大都是“老知青”。党委书记兼场长蒋仲平、党委副书记于维忠等,都是从普通的下乡青年成长为能领导生产、会做思想工作的领导干部。他们了解青年的心,知道青年们都愿意干一番事业,因而十分信任青年,支持青年为发展革命事业而敢想、敢干。1978年下半年,羽绒厂机修车间的青年工人,听说广东省进口了一条先进的羽绒加工自动线,提出要去广东参观学习,以便改进厂里羽绒加工的落后面貌。场里派戚善宏等几个勤奋好学的工人去广州学习回来后,机修车间的20多个小伙子,在一个老工人的带领下,没有设备,土洋结合自己造;没有电焊工,懂得一点电焊知识的徐富根,毛遂自荐边学习边实践,只用一年时间就制成羽绒加工自动线。这套自动线达到设计要求,大大提高了羽绒加工能力。1980年,这个厂的羽绒加工产值达到3,050万元,比生产设备改造前的1978年增长1.5倍,去年的产值又比前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如今,青年工人徐富根已担任了机修车间主任,他的电焊技术受到地、县同行们的称赞。戚善宏当上了羽绒厂厂长,成了羽绒生产的行家。这个场的酒厂,30岁以下的青年工人占80%以上。刚建厂的时候,大家都不懂制酒技术。场党委就对袁兴志、熊国东等几个青年工人委以重任,让他们到兄弟单位学习。他们虚心向外地师傅请教,不仅学会了制酒技术,还掌握了制酒设备的设计和制造。现在,这个厂的洗瓶机、冲瓶机、灌浆机、灌水机、压盖机等设备,都是这些工人自己设计、制造的,为场里节约购置设备费用3万多元。袁兴志工作认真负责,刻苦钻研业务,被共青团员们选为该厂的团支部书记。熊国东也被提拔为该厂机修车间主任。据场部统计,全场相当于车间主任一级的干部,有40%是30岁以下的青年人担任。
引导青年自己动手,艰苦奋斗,在发展集体事业中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是场党委的指导思想。前年,为了解决青年的活动场所问题,场团委请求党委拨款5万元。蒋仲平同志说:“拨款给你们,搞起来意义不大,应该发动青年从增产节约中提成解决。用自己的双手建设起来的青年之家,活动起来更愉快。”青年们积极响应场党委的号召,利用工余时间大搞增产节约活动,为场里多盈利9.7万多元。他们用这笔钱修建了一个公园式的“青年之家”,建房使用面积700多平方米。其中有棋艺室、康乐球室、游戏室、电视室、音乐室、阅览室、旱冰场,还有假山、喷泉。青年们高兴地说,在共青垦殖场,干得愉快,玩得痛快,越干越来劲!近两年来,场里在生产发展的同时,新建了2.5万多平方米的职工宿舍,婚后的青年都能住上两间一套的房子。还新建了场办子弟学校和职工医院。全场青年亲身体会到,只有付出艰苦的劳动,多作贡献,才是幸福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