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九妹三回娘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2-01
第4版()
专栏:通讯

九妹三回娘家
九妹名叫张惠芳,娘家在上海。1970年初,她到安徽省来安县十二里半公社尧山大队前郢生产队插队落户。她在劳动中看到同村的小伙子唐世和待人忠厚能干,同他结了婚。一年后,小两口添了个娃娃。九妹七凑八借,正巧又领到一笔救济款,总算凑够了一人回沪探亲的路费。到了家,哥哥姐姐们一见九妹身上穿的还是下乡时的衣裳,心里都不好受。九妹临走,哥姐们买了车票,还送大米、挂面几十斤,让她回农村过春节。唉,大米、白面本来就是农村的土产呀,没想到九妹又把它们从上海带回农村!归途上,九妹发誓:穷日子没个头,就再也不回娘家了!
1978年冬天,新调来的县委书记王业美到前郢生产队访贫问苦,头一户就是九妹。他看见她家一间茅庵,屋里破破烂烂的没有多少东西,再看别的户,也都差不离。于是他就支持这个全县最穷的生产队第一个试行包产到户责任制。结果第二年,九妹家和全队一样,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虽说她孩子小、自己多病,农活全靠丈夫干,一年下来,居然也扒掉了茅庵,盖起了土墙瓦顶的三间新房;虽说盖房欠了点债,可日子有奔头了。秋收一罢,九妹想回娘家去报喜。丈夫却劝她说:“包产到户能否长远很难说,先不要去报喜吧!再说盖房又欠了帐,……等明年再瞧一瞧!”
1980年,前郢生产队虽然遇到了大旱,但收的粮食仍超过上一年。九妹坚持要回娘家,这回丈夫同意了。他说:“九妹,这次还是你一人去吧。今年咱家虽说翻了身,但比起人家来是个下游,怎能甘心哪!我留家里可以开拖拉机跑运输,挣点钱多买几袋肥料,争取明年来个大翻身!”当下,她就从鸡笼里掏出七只肥母鸡,送娘家姊妹每家一只;又装上20多斤绿豆、20多斤黄豆等,喜滋滋地到了上海。
这回九妹是衣服鲜亮脸上笑,娘家人个个欢喜。可她人到了上海心里还惦记着自家笼里的鸡、圈里的猪和新盖起来的大瓦屋。只住了十来天,就回农村了。
1981年的前郢,农业空前大丰收。九妹的病也好了,每天起早贪黑地忙里忙外,小日子越过越好。全家五口人收了不下8,000多斤粮食;还喂养了60只鸡、15只鸭、两头肥猪,人均收入合400多元。小两口还清了债,又高高兴兴地买了几套时新服装。九妹对丈夫说:“世和,这次该陪我一起回娘家了吧!”小唐点了点头,说:“不过,这回还是你先走,我后追。”“为什么?”“一是咱包产地里刚种的麦子我要等着看苗出的齐不齐;二是明年的肥料还没备足。”“好,听你的!”九妹又被丈夫说服了。于是,她换上崭新的桔红色春秋衫和涤纶裤,拎了14只老母鸡和一大篮子鸡蛋,先走了。约摸过了十多天,唐世和也动身了。他带的东西比九妹多好几倍!
从未出过远门的唐世和这次可开了眼界!在九妹的陪同下,他玩遍了上海。晚上,他不是看电影、电视,就是和九妹的哥哥姐姐们拉家常。姊妹几个把各家的经济收入一比试,都输给了九妹。九妹在农村收入属于中等水平,而在娘家姊妹中间竟成了“冒尖户”!
新华社记者张传宣
新华社通讯员 刘汉章 郭家才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