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阅读
  • 0回复

“开弓没有回头箭”——记自学成才的藏族青年旺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2-03
第3版()
专栏:西藏通讯

“开弓没有回头箭”
——记自学成才的藏族青年旺堆
厚厚的一叠书稿发排了,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四十多万字的《藏医医学辞典》即将问世。
这部辞典的编著者是西藏拉萨藏医院一位年轻藏医——旺堆。
旺堆是个贫苦农奴的儿子,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时他才八岁。他的家乡在西藏东部横断山脉的群山之中。那里的人们饱尝缺医少药之苦,病人常常因经不起漫长山路的折腾,死在投医的路上。小时候,旺堆就经常天真地想:我要是个能给乡亲们治病的医生该多好啊!学医要有文化,旺堆就开始自学藏文。藏族有句俗话:“开弓没有回头箭。”旺堆正是抱着这种信念学习的。没有书,他步行到离家很远的寺庙去借;佶屈聱牙的经书看不懂,他就记下来,找喇嘛请教。经过六年的苦学,这个放羊娃逐步掌握了藏文。
1966年,十五岁的旺堆开始了学医生涯。他先后拜本县的两位老藏医为师,虚心向他们学习。五年以后,旺堆实现了童年的理想,真的成为医生,能为乡亲们看病了。但是他并没有就此停步,县医院老藏医的几十部医书强烈地吸引着他,旺堆决心进一步探索医学的理论。于是他就挤空读书,三年中,读了几十部医书,写了五厚本笔记,记下了几千条疑难点。
1975年,县里送旺堆到拉萨藏医院进修。当时,“学术权威”们都靠边站。怀着求学热望的旺堆,开始被支去管了半年菜地,接着又被派到药厂去当制药工。但旺堆不管在什么条件下都不放松学习。他虚心地向老药工讨教,学习成药的制作方法,弄清它们的性能和用法。为了进一步提高医学理论,旺堆又偷偷地求人借出当时“禁读”的藏医学典籍。为此,有人曾两次在全院大会上点名批评他,结果,只是使他干得更“诡秘”了。他把借到的书白天包裹在被子里,晚上等别人都入睡了,才拿出来看。在用报纸包遮的电灯下,他一读就是四、五个小时。
路上的石头可以绕着走,学习中的难题却不能避开行。读的书越多,范围越广,旺堆遇到的困难越多,因为古老的医学典籍和零散在经卷中的有关记载,都是艰深的古藏文,他读起来很吃力。于是,他四处拜师。不管是本院的同志,还是外单位的同志,包括一些爱国人士,只要古藏文水平高,他就登门求教。他逐渐可以自如地阅读古版典籍了。几年里,旺堆共读了二百多部医书,至少有四千万字,其中包括唐代藏医学初创时期名医宇妥·元丹贡布主编的四部医典。
当旺堆遨游于茫茫书海时,他汲取了书中丰富的精华,也发现了不少谬误。使旺堆焦虑的是,那些年出版的一些藏医教材还沿用着谬误,无数赤脚医生正以此为依据给人治病。他还看到,几乎所有藏医的案头都堆放着一叠叠医书,每遇到疑难问题,就要反复翻查。多么不方便啊!藏医多么需要一部通用的辞典,以匡正谬误,便于行医。这时编一部藏医医学辞典的念头在旺堆心中油然萌发。当旺堆把自己暗暗写成的一份简单稿子,红着脸交给老院长,并谈出自己的想法时,院长异常惊喜地说:“好小伙子,我支持你!”
艰苦的工作开始了。藏医院的资料不够,旺堆就上布达拉宫,跑哲蚌寺、色拉寺,到自治区档案馆,从浩瀚的经卷、历史档案中查找。为了弄清一些典籍上记载含糊或值得怀疑的问题,他不辞劳苦地到藏北草原、东部林区去进行实地考察,到后藏萨迦古寺,借阅资料,寻查原始记录。他还访问了许多民间藏医,兼收并蓄,搜集那些长期被湮没的珍宝。资料一天天增多,书稿一天天加厚,可旺堆的健康却一天天变坏了。看到旺堆这样拚命干,许多人既心疼又钦佩。但如同青稞地里总要混杂燕麦草一样,旺堆的身边也有那种专以吹冷风为能事的人,他们自己不干,也不想让别人干,说什么“旺堆是来进修的,却不务正业”,“是故意违反医院规章制度”等等。旺堆乍听了这些话,感到万分委屈,但一平静下来,就又埋头到工作和学习中了。因为他明白自己工作的意义,他懂得:“鹿角再长也戳不破青天”。从1977年下半年开始,旺堆几乎没有一天放下过笔。
一根杆子撑不起帐篷。旺堆也绝不是在孤身奋战。从群众那里,从党那里,他得到了源源不断的支持和力量:老院长强巴赤烈把大半生积累的珍贵资料交给了他;家乡启蒙老师其美医生也给了他极大的支持和帮助;朋友们看他经济紧张,悄悄地送来了稿纸;个别人的冷言冷语激起了人们的义愤,一位青年投书中央卫生部,反映旺堆的遭遇,为他鸣不平;卫生部收到信后,及时给予了肯定,表扬和支持……正是这些亲切的关怀和实际的支持,使旺堆热血奔流不息,顽强奋斗不止。
去年底,书稿终于完成了。老院长强巴赤烈满怀深情地给民族出版社写了推荐信。编辑们捧着书稿,犹如捧着一颗藏族青年献身事业、赤诚报国的滚烫的心!
现在,被破格提升为藏医院研究室主治医生的旺堆,又为自己订出了新的奋斗目标,开始了新的攀登。
吴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