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采花山——蒙自县苗族人民的节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2-03
第4版()
专栏:特写

采花山
——蒙自县苗族人民的节日
春节刚过,滇南苗族人民迎来了自己的传统节日——采花山。节日里,我们随着流动的人群,来到蒙自县老寨公社花山场。场子中央耸立一根四、五丈高的花杆,顶端彩球高悬,彩旗飘扬。山山岭岭,万众荟集,芦笙声声,到处洋溢着一派喜庆胜利和民族团结的气氛。
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九,是滇南苗族人民最喜爱的传统节日——花山节。在这期间,聚居各地的苗族群众,总要设立“花山场”,举行隆重的“采花山”盛会。“采花山”渊源流长,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时候,苗族人民曾选择一空旷的山场,竖起红蓝两色的花杆,开展本民族喜闻乐见的踢脚、斗牛、跳芦笙舞、爬花杆等活动,用以团结大众反抗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榨。现在,“采花山”成了苗族人民特有的体育竞技、文艺表演及青年男女自由恋爱,选择佳偶的喜日。
今年春节一过,苗族聚居的蒙自县各级政府、部门,就积极地为苗族人民过好这一节日提供方便。仅藏村、老寨两个公社,县里就从民族事业费里拨出专款900元,供花山节群众买美酒、红布和彩旗;县委负责同志还亲自将“彩球”、绸布送到花山场,鼓励群众尽兴娱乐。
起自明代,具有五百多年历史的老寨公社花山场,聚集了足足二、三万人。他们中有本地区的苗、彝、汉族同胞,也有来自文山、砚山、丘北、屏边和开远等六七个县市的客人。一群群盛装俏丽的苗族姑娘遍布四野,犹如纷飞的彩蝶。一处处精彩动人的文艺体育表演,使人流连忘返。公社党委副书记普志强(彝族)告诉我们:在十年内乱期间,花山节被扣上“四旧”“封建迷信”“破坏生产”的大帽,被迫取消。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二年,政府顺应民心,落实民族政策,派人为苗族竖起了四、五丈高的标准花杆,从多方给予大力支持。但由于生活水平较低,许多苗族青年男女服饰单调,过花山节的兴趣还不浓。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实行了生产责任制,苗族人民的生活是“脚踩楼梯步步高”。老寨公社共1,360多户,8,600多人,三中全会前每人平均口粮300多斤,去年就上升到600多斤。人们一不愁吃,二不愁穿,采花山的劲头也一年比一年大。
我们来到斗牛场上,只见40多头群众自家饲养的公牛,头头膘肥体壮。斗架前,主人让它们喝了包谷酒;角逐中,它们一头比一头猛。养牛能手陶开大叔的一头大黄牯,勇冠全场,为群牛之魁,它象懂事似的站在高处,大叫数声,摆出一副胜利者的骄傲派头,等着发奖——往犄角上挂红绸布3尺6寸。通过斗牛,可大大激发饲养好耕牛的积极性。
看罢斗牛,我们又观看了“踢脚”。花杆下,两个小伙子打着花绑腿,裤袋往外翻。喝过“鼓劲酒”便手里各抱一架芦笙,边吹边舞,且舞且踢。看准时机,出其不意地用脚猛蹬对方的大腿、屁股等不易致伤之处。凡被踢倒者,就算输给对方。得胜者会立即上前将对方扶起,相互握手。尔后各饮一盅“团结酒”。一位膀阔腰圆,满脸胡茬,身板硬朗,神采矍铄的老人,居然也抱着芦笙上场了。他是谁?他是苗族大爹侯发兴,来自乐诗冲公社,今年已七十二岁高龄了!年青时,他踢脚勇冠三县,名传遐迩。多年不玩了,只在家带着孙孙。去年实行责任制后,他全家7口,每人粮食收入由三年前的200来斤,上升到500多斤。古稀老人乐不可支,劲头大增,今早走了四个钟头,爬了30多里山路,重游花山场,要同小伙子比个高低。他见一位小伙子连连踢倒数人,便按捺不住,向组织者要了盅酒喝,抱起芦笙跨进圈子。只见他口吹芦笙气不短,抬腿使劲步不乱。闪身灵巧,腿脚利索,观众无不拍手叫绝……
与这龙争虎斗场面相对照的,是一把把布伞底下的脉脉温情。年青英俊的小伙子主动走近服饰漂亮的姑娘,待姑娘回头看他时,便撑伞为她遮阳,接着开始对歌。用一种外族人无法听懂的苗语歌声,互相试探、提问,了解家庭和本人情况,表达爱慕之意。我们蹲在半山坡上,请主持采花山活动的苗族老师马朝忠给我们作翻译,看一对情人对歌的情景。男方唱道:
我这人才生的不够好,
走遍好些地方连对象也找不到;
我这人才生的很不行,
走遍好些地方恋爱都谈不成……女方即接唱道:
天旱也有下雨时,
花落还有花开时;
只要屋檐不漏雨,
还会有燕子飞来时……
双方越唱感情越融洽,表示愿意结合时,男方就折一半甘蔗送给女方。并唱道:
折根甘蔗妹先尝,
甘蔗甜的象蜜糖。
哥送甘蔗原有意,
愿妹莫把哥来忘。女方再接唱:
甘蔗甜的象蜜糖,
妹谢阿哥好心肠;
芭蕉叶子青又青,
阿妹爱哥心已定……
对歌告一段落,接下去便是“拉姑娘”了。男方跑上去拉住姑娘往自己家里走,尽管姑娘满心欢喜,但她仍装出拒绝和抵抗的样子,半推半就,半喜半嗔,在欢乐的人群中跑不见了。陪同我们观看采花山的马老师告诉我们:这个姑娘被拉到男方家里,男方便托人去女方家求婚。女方父母亲属同意后,男方即送去适当的酒米猪肉,众亲友热热闹闹聚餐庆贺,婚事就算定了。
在回来的路上,我们看到一对对青年男女,手拉着手,欢欢喜喜回家转,这不正是一种既很热闹,又很俭朴的婚礼吗?这是一种多么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啊!
本报通讯员 孙仁贵
本报记者 杨登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