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用艺术的武器推动现实的工作——重读赵树理的小说《“锻炼锻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2-03
第5版()
专栏:

用艺术的武器推动现实的工作
——重读赵树理的小说《“锻炼锻炼”》
王中青
读过赵树理的短篇小说《“锻炼锻炼”》的人,谁也不会忘记那令人可憎又可笑的“小腿疼”和“吃不饱”。教育读者认识或抛弃类似这两个人物的自私落后思想和刁泼蛮横的恶劣品性,无疑是作家创作这一作品的目的。但我认为,这部作品更应该引起特别重视的是它所提出的更为重要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面对极端个人主义者,面对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行为,该怎么办?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对这种性质的问题如何处理才是正确的?
小说发表于1958年,反映的是1957年秋末“争先农业社”整风时候的情形。这一年的春天,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光辉学说,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一主题,在赵树理的这篇作品中得到了具体而生动的揭示。
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如何进一步巩固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在发展农业生产的道路上,“争先农业社”的广大干部社员要力争先进,但在一部分农民中间,也存在着妨碍争先进的落后思想。争先社的两个有名人物“小腿疼”和“吃不饱”,就是有这种落后思想的典型人物。在损公肥私这一点上,她们各有各的特殊手法,各有各的拿手戏。她俩为了讨集体的便宜,又偷又摸,不顾脸皮。这种人心中只有自己的私利,处处钻空子,千方百计捞集体的油水以肥自己。这是极端个人主义的表现。她们的思想言行同集体事业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很明显,这是人民内部矛盾。这一种矛盾处理不好,社会主义农业就不会顺利发展。赵树理把这两个典型人物的思想行为摆在读者面前,正是为了帮助人们清楚地看到这个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克服和改造这种思想的自觉性。
作品没有停留在这里。赵树理深知农民中间存在这种落后人物、落后思想并不奇怪。在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基本胜利之后,传统的封建思想,小生产者的传统心理,仍然残存着,并散发着腐朽气息,腐蚀着人们的心灵。但这种情况并不可怕,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这类思想的人物和这种思想的各种表现终将会得到改造和克服。正象作品所展示的那样,“没理占三分”的“小腿疼”,到头来也得老老实实地在全体社员大会上做检讨。但作家的深刻用意还不在这里。他用他那支犀利而又轻松幽默的笔继续深入地挖掘下去。作品围绕着如何对待“小腿疼”之类的落后人物,戏剧性地展开了干部中两种不同的思想意识、思想方法、工作作风的冲突斗争,把批评的矛头指向和事佬式的干部王聚海。因为赵树理清醒地认识到,落后思想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党的干部,轻视甚至取消党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抛弃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对落后的东西不批评、不教育、不斗争,甚至宽容姑息。赵树理笔下的王聚海,正是这样的人物。
王聚海是争先社的社主任,可是他并不真正懂得革命是什么,不懂得怎样才是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不讲民主,家长作风严重;不讲是非,办事无原则。他的特点是善于和稀泥,不管发生了什么事,出了什么问题,他处理的原则只有一条:息事宁人。他不仅自己这样做,还用这一条作为用人的标准,“凡是懂得他这一套的人就当得了干部,不能照他这一套来办事的人就都还得‘锻炼锻炼’”,所以,他非常不信任、看不惯敢于批评不良现象的杨小四、高秀兰,以需要“锻炼锻炼”为口实,处处压制他们。对别人的批评,心里不服气,嘴上打哈哈,过后还抱住老一套不放。王聚海这样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是十分有害的。“小腿疼”、“吃不饱”的自私自利之所以恶性发展,跟王聚海的“和稀泥”有直接关系。“什么纪律?犯纪律的多哩!处理过谁?”“小腿疼”在谋划偷棉花的时候,不是这样说的吗?“吃不饱”在检讨时也说她所以敢去偷,并且还要拉几个人一起偷,就是根据社主任处理问题的习惯决定的,因为“犯案的人越多了,处理得越轻,有时候就不处理”。支部书记王镇海批评王聚海说:“要不是你的认识给她们撑了腰,她们早就不敢那么猖狂了!”这句话说到了要害。从作品中人物行动的前后关联可以看出,作为一个党的干部,办事不坚持原则,不分是非曲直,实际上起了庇护和助长有害思想的作用。争先社的多数干部和群众对“小腿疼”之类的行径,已形成公愤,都希望好好惩治她们一下,只不过由于老资格的社主任挡在那儿,办不到。这进一步说明主管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的好坏,对全局影响很大。争先社难争先进,主要是由于主管领导干部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的错误思想及方法造成的。
王聚海的错误是不自觉的,不自觉而越要坚持,这是不懂革命的道理,思想觉悟低的缘故。不过,他还不是为了营私而拿党的原则、人民的利益去做交易的那种干部。尽管这样,也是社会主义事业所不允许的。党和人民不需要和稀泥的干部,不需要庇护落后思想行为的干部。因此,赵树理对王聚海的批评是严峻的,讽刺是尖锐的。作品写到王聚海开会回来,一点不了解情况,就赶进“小腿疼”正做检查的会场里,又去和稀泥,结果是牛头不对马嘴,社员们“轰隆”地一声笑了,笑这个和事佬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钉子。和稀泥的方法只能坏事,不能成事,必然会遭到事实的嘲弄。他在大家的笑声中,不能不认真地想想自己而开始反省。
如何对待落后的思想?与王聚海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支部书记王镇海、社副主任杨小四、高秀兰等。他们面对“小腿疼”等自私自利的思想行为,坚持原则,是非分明,态度明朗,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批评教育和斗争,没有丝毫软弱无力的表现。对于王聚海的和稀泥,他们也不时地给以批评和帮助。鉴于王聚海的一贯和稀泥,杨小四利用主任出外开会的时机,在多数干部和群众的支持下,果断地采取了对症下药的办法,终于制服了落后头子“小腿疼”和“吃不饱”。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纷纷称赞杨小四“比聚海有办法!”问题的解决,不仅表现了杨小四等人的敢于斗争的精神,而且还表现了多数干部、群众的政治觉悟程度。特别是对于社主任的错误,支书是尽了因势利导的批评教育责任的。而这一切,又是在党的整风精神指引下进行的,这便充分地显示了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正确地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作品摆出的事实说明,党的干部敢于批评并纠正不良倾向,就会得到党的信任和群众的拥戴与支持,反之,就会适得其反。同时也说明,即使象“小腿疼”式的落后人物,只要采取积极的批评教育的方法,也完全可以促使其转变的。
用艺术的武器推动现实的工作,这是赵树理一贯的创作思想。他在谈到为什么写《“锻炼锻炼”》的时候说:“我想批评中农干部的和事佬的思想问题。”我们从作品中看到的正是这样,他的艺术表现是得心应手的。看起来“小腿疼”、“吃不饱”写得最活,但这两个形象越生动,王聚海的和事佬性格便被烘托得越突出;小说中杨小四的活动占了相当的篇幅,实际上是用杨小四、高秀兰的性格同王聚海的性格进行对比,用对比的方法批评和事佬的思想,也就是批评党性差或无党性、不坚持党的原则,想自己卖好、落好的个人主义思想。批评和事佬也好,讽刺“小腿疼”也好,赵树理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对于王聚海、“小腿疼”这一类人,他觉得最好的办法是把事实摆出来,让他们从“镜子”中看看自己的形象;使他们的思想提高一步。“所谓把事实摆出来”,表现在艺术上就是严格的革命现实主义原则,以令人信服的真实发挥教育的力量。小说一开头,就用一段风趣辛辣的李有才式的板话摆出矛盾冲突,写出“小腿疼”、“吃不饱”的丑态。紧接着摆出社主任王聚海对这两个人的态度处理办法,把读者对前者的憎落到了对和事佬的谴责上;最后由王聚海看不起的杨小四等,在支部书记的支持下,严厉地整顿了歪风邪气,促进了农业生产。这样一环扣一环地把事实摆出来,无需议论评判,谁是谁非,了然分明;应该怎样,不该怎样,读者自然清楚。
一篇好作品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重读《“锻炼锻炼”》,对于我们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尤其是对于改变某些领导的软弱涣散状态来说,仍不失其现实意义。可以这样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良倾向、不正之风,特别是存在着对不良倾向不能及时地给以引导批评、教育和必要的斗争,甚至表现出熟视无睹、息事宁人的态度和做法,这部作品就不会减弱或失去它的教育意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