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7阅读
  • 0回复

“盯住”与“探头”——农村题材创作谈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2-03
第5版()
专栏:文艺随笔

“盯住”与“探头”
——农村题材创作谈片
周申明
茅盾同志曾经说过:一个作家既要盯住自己熟悉的生活领域,又要探头向自己的生活圈子之外。这是发人深思的经验之谈。现在,对于作家要写熟悉的生活,怕是不会再有什么异议了。问题在于要“盯住”,要有一股子“韧”劲和毅力。对于当前农村题材创作来说,这是更有一种特殊的意义的。因为生活是常新的,稍有放松,熟悉的可能变成生疏的,以至于需要“刮目相看”。所以要紧紧“盯住”,全神贯注,这样才能“盯”而常熟。同时,作家的眼界又应是开阔的,他要不断地向自己的生活圈子之外“探头”:上下求索,左右比较,力求站在时代高度反映生活。而且,这“探头”还有另一层含意,是说作家熟悉的生活与不熟悉的生活,是相对的,既无鸿沟相隔,又非一成不变,如果需要,他可以由“探头”而去熟悉新的生活领域。
我国擅长描写农村的老作家,如赵树理、柳青、周立波、孙犁等等,对自己的生活根据地都是探得深,探得执着的。正因为如此,他们就不仅有丰厚的生活基础,深切的生活体验,而且有独特的生活感受,独特的提炼生活的能力。于是就出现了这样可喜的现象:同是以农业合作化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柳青的《创业史》与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呈现着迥然不同的风采;同是以北方农村为背景的文学作品,赵树理和孙犁则被人分别誉为“山药蛋派”和“白洋淀派”的“主将”。这些老一辈作家,所以能探得生活深处的宝藏,那样如鱼得水,那样举重若轻,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深入生活、熟悉生活方面下了苦功夫,下了大本钱。他们对自己熟悉的生活从不认为已经到了家,而是常探不已,锲而不舍,甚至于到了一往情深的地步。如孙犁的名篇之一《山地回忆》,这个短篇小说仅有五千字左右,作家前后酝酿了五个年头,也可以说是“探”了五个年头。可见,作家获得这个艺术创造,并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他常“探”不懈,反复思索,在“探”的过程中构想自己的人物,在“探”的过程中,谋篇布局,锤炼语言、开掘生活内在的美,终于写出了看似平常却令人回味不尽的《山地回忆》。
作家对生活不仅要“探头”,而且要“盯住”。“盯住”就是继续熟悉生活的过程,就是分析、研究生活的过程,也是作家进入创作的必要准备。但是,“盯住”不放,还要盯而不死,“探头”放眼。不能就事论事,不能拘泥于生活的真实。要开拓眼界,着眼于生活的长河,着眼于时代前进的步伐,着眼于民族的精神气质。例如,前面提到的《山地回忆》,引出这般美好回忆的事实本身并不是美好的。孙犁同志说,那是在一次爆炸事件后,他到村外小河洗脸时,与下游一个洗菜妇女发生了口角。“这个妇女很刁泼”,并不可爱,作家也不想去写她。“我想写的,只是那些我认为可爱的人。而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间,占大多数。她们在我的记忆里是数不清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孙犁同志在创作过程中,充分调动了自己的生活库存,反复思考了如何表现“那些我认为可爱的人”,思考了如何通过这具体的“回忆”,去表现那达到了“美好的极致”的时代。总之,是“盯”得很紧,又“探头”思索,终于改造了那“洗脸洗菜纠纷”的素材,写出了富于历史感的《山地回忆》。同样,赵树理同志创作《小二黑结婚》,也是既“盯住”不放,又“探头”思考,才写出了他的这个成名之作的。这些都说明,文艺创作要“盯住”自己熟悉的“点”,同时还要“探头”生活之“面”,要有全局眼光,点面结合,才能有反映生活的深度与高度。
从当前农村题材看创作,这几年特别是短篇、中篇小说确有长足进步;但是也有一些作品显得单薄,不够厚实。出现这样的弱点与问题,当然有种种原因,但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恐怕是没有处理好“盯住”与“探头”的关系,这对一些青年作家和业余作者,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这些同志,无疑要打好生活的基础,有条件的还要建立好自己的生活根据地,以便获得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光“盯住”是不够的,还要开阔艺术视野,还要“探头”。要通过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创作实践,提高思想,开拓眼界。按照柳青同志的说法,是要做一个“热情的革命活动家”,走在时代的前列,站在历史的高度。从今天与昨天、现实与理想、农村与城市等等关系上凝思结想,放眼全局,写出农村问题与整个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否则,很难写出好作品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