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应该给予李劼人公正的评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2-03
第5版()
专栏:文艺动态

应该给予李劼人公正的评价
老作家李劼人一生辛勤创作,为我们留下了三部连续性的历史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一部中篇小说(《同情》)和许多短篇小说,还翻译了不少法国作品。可是,这样一位在三十年代就被郭沫若誉为“写实的大众文学家”,三十多年来却“很受着一般的冷落”。李劼人及其作品,在多种现代文学史和作家传中不见提及,只将其列入风土掌故杂书里。
《社会科学研究》一九八一年第三期在“四川现代作家研究”一栏里,发表了两篇文章,强烈呼吁:应该给予李劼人以公正的评价,让他和他的作品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伍加伦、王锦厚写的《论李劼人和他的〈死水微澜〉》一文提出,从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七年,李劼人创作的三部连续性的历史长篇小说,以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生动地描写了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二十年间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深刻的历史巨变。无论就思想和艺术技巧来说,都是比较突出的。文章说,在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周扬的报告中,已把《死水微澜》列为“五四”以来同《倪焕之》、《子夜》、《家》、《骆驼祥子》齐名的优秀长篇之一,作了较高的评价;在国外,近年来李劼人也是颇受重视的中国现代作家之一。
文章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两个方面着重剖析了李劼人的代表作、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文章说,这部作品以成都北郊一个小乡镇为主要背景,以教民和袍哥这两种恶势力的矛盾和斗争为主线,具体充分地展现了当时中国内地一潭死水似的黑暗现实。这不仅对于了解从甲午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这段时间的中国社会具有认识价值,而且小说出现在抗日救亡高涨的历史条件下,还能唤起人们的联想,从历史的镜子中照见眼前的现实。文章说,《死水微澜》代表了李劼人独有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结构严谨完密,描写细致入微,刻画了罗歪嘴、顾天成、蔡大嫂三个典型人物,不仅写出了他们的时代性和地方性,而且描绘出了他们各自不同的鲜明个性。小说的语言朴实、平易、丰富、流畅,具有浓厚的四川乡土色彩。
洪钟在《有关李劼人创作倾向性的二、三问题》中提出,最近出版的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对李劼人创作的评价是贬低的、不公道的。作者指出,长期以来,在文艺批评上存在着机械唯物论的观点,一些人虽然也强调世界观对创作起决定性的作用,但他们往往把这种作用理解为图解的作用,而忽视了世界观对创作素材所起的开拓、深化、熔铸的作用。作者认为,问题不在于写了什么题材,而在于作家以他的世界观和艺术观对这些题材挖深开拓,找到了什么闪光的东西,赋予这种题材以什么样的、值得人们深思的社会意义。文章说,李劼人的《死水微澜》,的确写了罗歪嘴的开赌场、玩妓女、霸占人妻的糜烂生活,但通过这些现象的描写,作家却接触到历史过程中带规律性的东西。小说两次写了罗歪嘴为代表的袍哥势力与教民发生冲突。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罗歪嘴一伙是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的,虽然他们具有“笼统排外”的缺点,但却反映了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顽强斗争的爱国精神。怎么能说他们是死水似的黑暗面呢?作品描写的教士、教民与袍哥的斗争,正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中国人民之间的基本矛盾通过特殊的个别事物的一种反映。文章还说,我们不能粗枝大叶地只看见作品写的是袍哥就摇头,而不肯进一步去分析教民与袍哥的斗争是什么性质。对袍哥要作历史的、具体的分析。它当时和各地的会党一样,都是游民无产者。生活决定了他们对封建社会有破坏性,辛亥革命曾经利用会党反对清王朝,袍哥组织是起了一定作用的。当然,也要看到游民无产者有盲目的破坏性,袍哥组织如不经过彻底改造,就不能变成一种革命力量。作者强调说,李劼人从《死水微澜》起就抓住袍哥和教民的斗争,这样就抓住了四川辛亥革命历史的锁钥,抓住了主线。
这两篇文章提出的看法,可以引起对现代文学史上一些问题的进一步探索和讨论。(万本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