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决策之前——记中央气象台的一次重大天气“会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2-04
第3版()
专栏:

决策之前
——记中央气象台的一次重大天气“会诊”
水火无情。
去年7月13日前后,由于四川盆地暴雨,长江上游水位猛涨。预计19日洪峰到达荆江分洪区时,将要接近分洪线。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分洪区面临着是否要开闸泄洪的严重抉择。
提前主动分洪,可以避免被动,但把水泄入分洪区,将要淹没40万亩农田,组织30万人搬迁,仅搬运费就要1亿元。倘不提前泄洪,万一超过分洪水位,江汉平原800万亩良田将被淹没,500万人民群众将要遭到极大威胁。这是关系着几百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一件大事。为此,中央防汛总指挥部要求湖北省充分作好防洪和分洪的两手准备。正在北京参加会议的湖北省委主要领导同志也连夜飞回武汉,主持召开防汛紧急会议。一位副省长亲往荆江前线坐阵指挥。
据水利部门的测算,是否要启用分洪工程的关键在于17日夜晚到19日的48小时内,长江三峡区间和清江流域有没有超过25毫米的降雨量。为此,中央防汛总指挥部在16日下午向中央气象台通报了上述地区水情,下达了作好上述地区二三天内天气预报的任务。中央气象台当即决定17日下午组织大会商。
“大会商”迅速地动员起首都西郊北京气象中心大楼里的全体人员。大家都以临战的姿态投入会商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天气)填图组和卫星云图组紧密配合,自动增加了天气图填写和云图接收的份数;报务员准确地收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天气情报;电子计算机在沙沙运转;处在科研阶段、尚未正式投入业务工作的数值预报法的同志,克服重重困难,要为这次关系重大的天气预报出力;在京的各家气象科研单位也同样为这次大会商忙碌着;长江三峡地区和清江流域的许多气象、水文工作者顶风冒雨,精心地测量着大会商需要的数据。
从接到大会商任务的那一刻起,短期预报室的同志们对每一张天气图、卫星云图以及各种天气变化数据都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分析。夜深了,他们与湖北、四川、云南等省有关气象台站的会商,还在电话里紧张进行。就这样,他们很快地摸到了上述地区的天气“脉搏”。
17日午后,中央气象台的短期预报室里,聚集着应邀参加这次天气“会诊”的气象专家和本台全体中短期天气预报技术骨干。中央气象局、北京气象中心的领导和中央防汛总指挥部办公室的代表也参加了会商。他们传看着尚未晾干的卫星云图照片,通过对有关历史资料的分析和现实天气变化趋势的研究,多数同志认为:造成四川特大暴雨的低压涡旋已经减弱并转向东北,在三峡地区和清江流域造成大雨或暴雨的条件已开始减弱;这一带上一个降雨过程已经基本结束,下一个降雨过程尚未形成。也就是说,在未来二三天内这一地区没有造成大雨或暴雨的条件,不再构成对长江有威胁的条件。
但是,也有人认为,眼下清江流域正在下着小雨,三峡上空一块云团正在浮动,时值盛夏,
“天有不测风云”,不能排除有降50毫米大雨的可能。负责撰写会商报告的徐夏囡工程师冷静地分析、判断着每一个发言。最后,她以简洁的文字概括了大家的意见,明确断定:17日晚—18日,三峡地区和清江流域有5—20毫米降雨量;18—20日基本无雨。
中央领导根据他们的预报下了“荆江不分洪”的决心。
会商报告作出了,但是,在全世界天气预报都尚未完全过关的情况下,结果究竟会怎样呢?中央气象台短期预报科的同志们放心不下。他们中不少人为此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有的一天到晚呆在预报室里查看一张一张的天气云图;与上述地区的台站保持“热线”联系,随时监视着这一地区的天气的变化。19日深夜,中央防汛总指挥部打来电话说,洪峰已经顺利通过荆江分洪区,并且感谢他们的配合和努力。这时,他们疲困的面孔上才露出了笑容。
本报记者 王友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