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峨堡牧民的欢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2-07
第2版()
专栏:

峨堡牧民的欢笑
祁连山南麓的青海省祁连县峨堡草原,去年收益分配之后,牧民的帐房里回荡着一阵阵欢声笑语。
峨堡公社有80万亩天然草场,10万多头牲畜,畜均占有草场8亩,人均占有牲畜47头,生产条件在全省牧区只属于中等水平。1980年以来,牧业生产连续两年大丰收,牧民收入一增再增。去年全社人均分配达到370元,比前年增加75元,比1979年增加160元。为什么这个公社两年迈出两大步?公社书记安木卓总结说:“我们靠了两个‘法宝’,一是落实政策,二是科学养畜”。
三中全会以后,峨堡公社干部社员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到1979年冬天,全社建立了牧业生产责任制,生产队对承包畜群的牧户,按牲畜头数定工、定产、定生产费用、固定冬春草场,年终决算时,超产得奖,减产受罚。由于实行“四定”和奖罚,调动了牧民养畜的积极性。但是,全社草场已经饱和,再发展牲畜头数,只能加速恶性循环。这个矛盾怎样解决呢?他们决定从科学养畜上找出路,挖掘增产潜力。从1980年起,改变了以往片面追求牲畜净增头数的做法,着重提高总增率、出栏率和商品率,加快畜群周转,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果。干部、社员高兴地说:“照现在的路子走下去,峨堡草原会变得更富,更美”。
丰收后的草原,一片兴旺景象。春节前,峨堡商店的柜台前,挤满了采办年货的牧民。尽管事先调运了大批牧区畅销商品,仍然难以满足牧民的需要。去年,这个商店的销售额达到41.9万元,超额完成年计划的69%。信用社的职工更是应接不暇,格外忙碌。全社牧民私人存款去年猛增到42万元,集体存款达62万元,比上一年都有了成倍增长。
丰收后,牧民从物质生活到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喜人变化。长期担任生产队长的黄草沟四队藏族牧民白加保,过去怕富装穷,每年分配之后,连一件象样的藏袍也不敢买。现在,他精神焕发,带领群众致富“冒尖”。去年,全队人均分配收入达到460多元,他一家分得了8,200多元,成为全社闻名的“冒尖队”、“冒尖户”。这两年,他家新添置了七、八件羔皮藏袍和氆氇褐衫,积存的大米、白面、青稞达两、三千斤,银行里有存款六千元,自留畜发展到50多头。峨堡四队的回族牧民赵忠义,这两年集体分配加上家庭副业,每年收入都在七千元以上。家里添置了三块手表、两台缝纫机、一台收音机、一台录音机,还有五斗柜、沙发、折叠椅各一对。今年,他有两个心愿,一是买一辆手扶拖拉机,抽出剩余劳力搞副业;二是老两口想到内地一些大城市旅游观光,购买商品,开阔眼界。
本报记者 蒋 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